《中醫詞典》解釋「肺萎」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萎

肺萎,又稱肺痿,為中醫病名,首見於《雜病源流犀燭·肺病源流》。此病主要因肺臟虛損,津液耗傷,導致肺葉枯萎失潤,功能衰退,臨床以咳吐濁唾涎沫、氣短乏力為主要表現。

病因病機

肺萎之成因多與以下因素相關:

  1. 久病耗傷:如肺癆、久咳等慢性肺疾,耗損肺陰或肺氣,致使肺葉失養。
  2. 熱邪傷肺:外感熱病或內熱熾盛,灼傷肺津,肺失濡潤。
  3. 誤治傷正:過用汗、吐、下等治法,或誤投辛燥之藥,損傷肺陰。
  4. 七情內傷:憂思過度,氣機鬱滯,影響肺之宣降功能。

其病機核心為肺臟虛弱,津液不足,肺葉失於濡養而枯萎。若陰虛內熱,則見虛火灼肺;若氣陽不足,則肺失溫煦,均可導致肺萎。

臨床表現

肺萎患者常見以下症狀:

  • 咳吐濁唾涎沫,質地黏稠或清稀。
  • 氣短喘促,動則加重。
  • 口乾咽燥,或兼有低熱。
  • 形體消瘦,神疲乏力。
  • 舌質紅少津,或淡胖有齒痕;脈細數或虛弱。

辨證分型

根據病性不同,肺萎可分為以下證型:

  1. 虛熱肺萎

    • 主症:咳吐黏稠涎沫,口乾咽燥,午後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 病機:肺陰虧虛,虛火內灼。
  2. 虛寒肺萎

    • 主症:咳吐清稀涎沫,氣短乏力,形寒肢冷,舌淡胖,脈虛弱。
    • 病機:肺氣陽虛,津液不化。

治療原則

肺萎的治療以補肺生津、潤燥益氣為主,根據證型不同而有所側重:

  • 虛熱肺萎:治宜滋陰清熱、潤肺生津,常用方如麥門冬湯、清燥救肺湯。
  • 虛寒肺萎:治宜溫肺益氣,常用方如甘草乾薑湯、補肺湯。

此外,亦可配合針灸、食療等法調理,如選用太淵、肺俞等穴位以補益肺氣。

肺萎屬慢性虛損性疾病,其病程較長,需注重調養,避免進一步耗傷肺陰肺氣。歷代醫家對此病多有論述,如《金匱要略》中提及「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進一步闡明其複雜病機與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