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為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為涕

在中醫理論中,「肺為涕」為五臟化液理論之一,出自《素問·宣明五氣》:「五臟化液……肺為涕。」此論述揭示涕與肺臟的生理聯繫。涕為鼻竅所分泌之液體,主要功能為潤澤鼻竅,維持鼻腔濕潤,並協助抵禦外邪。由於肺開竅於鼻,其氣與鼻相通,故涕的生成與調節,直接反映肺臟的功能狀態。

生理基礎

  1. 肺主氣司呼吸:肺主一身之氣,司呼吸,鼻為肺之竅,是呼吸之門戸。肺氣宣發肅降正常,則鼻竅通利,涕液分泌適中,起到潤澤與保護作用。
  2. 肺為嬌臟:肺為華蓋,易受外邪侵襲。若肺氣失調,如風寒犯肺或肺熱壅盛,可導致涕液異常,表現為涕多清稀或黃稠。
  3. 五液與五臟關係:中醫認為五臟各有所化之液,心為汗、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而肺則化生為涕,體現五臟與體液代謝的整體觀。

病理表現

  • 肺氣虛寒:肺氣不足,衛外不固,可見涕清稀量多,伴鼻癢、噴嚏,常見於鼻鼽(過敏性鼻炎)。
  • 肺熱壅盛:邪熱蘊肺,灼津為涕,則涕黃黏稠,甚則鼻塞、頭痛,如鼻淵(鼻竇炎)之證。
  • 燥邪傷肺:肺陰不足或秋燥犯肺,鼻竅失潤,可致涕少而黏、鼻腔乾燥,甚則鼻衄。

理論延伸
《靈樞·脈度》提到:「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進一步強調肺與鼻的密切關係。臨床上,觀察涕的性狀與量,可作為辨別肺臟寒熱虛實的依據之一。例如,外感風寒初期,涕清稀屬表寒;若化熱入裡,則轉為黃涕,反映肺熱。

經典註解
唐代王冰於《黃帝內經素問註》中解釋:「涕潤於鼻竅也」,指出涕的生理功能在於滋潤鼻腔。明代張景岳於《類經》亦補充:「涕出於肺,注於鼻,故曰肺為涕」,闡明涕的生成源於肺氣布散津液至鼻竅的過程。

此理論不僅體現中醫「臟竅一體」的整體觀,亦為臨床辨治鼻病提供重要思路,如從肺論治鼻鼽、鼻淵等疾患,常採用溫肺散寒、清肺泄熱等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