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痛

肺痛為中醫證名,指肺部區域出現疼痛之症。此症多因氣機阻滯、血行不暢,導致氣滯血瘀,瘀阻肺絡而發。肺主氣司呼吸,若氣血運行失調,經絡壅塞,則易見胸悶、刺痛或脹痛等表現。

病因病機

  1. 氣滯: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上逆犯肺,致使肺氣宣降失常,氣機壅滯而作痛。
  2. 血瘀:久病入絡,或外傷內挫,瘀血內停,阻滯肺絡,不通則痛。
  3. 痰濕阻肺:脾失健運,痰濕內生,上漬於肺,痰濁阻滯氣機,亦可引發肺痛。

臨床表現
肺痛多見於胸脅部位,疼痛性質可呈刺痛、脹痛或隱痛,常伴咳嗽、氣促,甚則咳痰帶血。若兼氣滯者,疼痛每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血瘀者則痛處固定,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痰濕為患則多見胸悶、痰多黏膩。

治法方藥
中醫治療肺痛以「通」為要,針對病機選用理氣、活血、化痰等法:

  • 氣滯為主:宜疏肝理氣、宣肺止痛,方如《柴胡疏肝散》加減。
  • 血瘀為主:治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方選《血府逐瘀湯》或《紫參湯》(《金匱要略》載紫參湯主治「下利肺痛」,紫參苦辛微寒,能清熱活血,配甘草和中緩急)。
  • 痰濕阻肺:需燥濕化痰、理氣寬胸,可用《二陳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

古籍論述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提及「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說明肺痛與下利並見時,可因濕熱瘀結、氣機逆亂所致,紫參能清熱散結,配合甘草調和諸藥,共奏化瘀止痛之效。

肺痛一症,須辨明虛實寒熱,結合整體脈證施治,以達氣血調和、肺絡通暢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