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損咯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損咯血

肺損咯血為中醫病證名,指因久咳不癒,肺絡受損而引發的咯血症狀。此證多因肺陰虧虛、燥熱內生,或久咳耗氣傷絡,導致血不循經而外溢。其臨床特徵為咳嗽痰中帶血,或純血鮮紅,常伴隨咽乾、胸悶等肺系症狀。

病因病機

  1. 久咳傷肺:長期咳嗽震動肺絡,使絡脈受損,血溢脈外。
  2. 燥熱灼肺:外感燥邪或陰虛內熱,灼傷肺絡,迫血妄行。
  3. 氣陰兩虛:病久耗氣傷陰,肺失濡養,絡脈不固,血隨氣逆。

證型與治法

  1. 初期(肺熱絡傷)

    • 表現:咯血鮮紅,咳嗽痰黃,口乾咽燥,舌紅苔薄黃。
    • 治法:清肺瀉熱,寧絡止血。
    • 方藥:選用《雜病源流犀燭》之薏苡仁散(薏苡仁、冬瓜仁、桃仁、蘆根等),清肺化痰,涼血和絡。
  2. 後期(氣陰兩虛)

    • 表現:咯血反覆,血色淡紅或鮮紅,咳嗽少痰,氣短神疲,舌淡紅少苔。
    • 治法:益氣養陰,潤肺止血。
    • 方藥:選用《丹溪心法》之大阿膠丸(阿膠、生地黃、麥冬、人參、白及等),滋陰補血,收斂止血。

相關名詞辨析

  • 咯血:泛指呼吸道出血,隨咳嗽而出,與肺、肝、腎等臟腑相關,肺損咯血屬其中一類。
  • 肺絡損傷:指肺中細小血絡因外邪或內傷而破裂,為咯血之直接病機。

此證需與「肝火犯肺咯血」、「肺癰咯血」等鑑別,臨床須審證求因,辨明虛實,方可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