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死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死臟
肺死臟為中醫脈診術語,指肺臟真氣衰竭所呈現的危重脈象,屬「真臟脈」之一,見於《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其脈象特徵為:浮取虛弱無力,重按則軟弱如蔥葉中空,沉候無根,顯示肺氣敗絕,臟腑功能垂危,預後極差。
脈象解析
- 浮之虛:輕按脈位即感虛浮無力,反映肺氣外散,衛陽不固。肺主氣司呼吸,若氣失攝納,則脈浮而虛,如羽毛飄散,難以斂聚。
- 按之弱如蔥葉:稍加壓力,脈管軟弱無彈性,狀如蔥葉中空,提示肺陰枯涸,津液耗竭。肺為嬌臟,喜潤惡燥,陰液虧極則脈道失充。
- 下無根者:沉取脈象全然無根,說明肺氣脫離腎氣之根(肺腎為金水相生關係),真元不續,臟腑生機將絕。
病機與臨床意義
肺死臟的出現,標誌著肺臟精氣消亡,多因久病重證(如肺癆、喘脫、癰疽潰敗)或氣血津液耗傷過度所致。《內經》云:「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此脈象與「肺死臟」相類,皆主肺氣離絕。肺主一身之氣,若真臟脈現,常伴見喘息氣短、面色蒼白、汗出如油等脫證,屬危急之候。
古籍論述延伸
除《金匱要略》外,《脈經》亦記載:「肺死脈,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強調此脈象的預後判斷價值。後世醫家進一步指出,若兼見「雀啄脈」(脈來急數,節律不整,如雀啄食),則陰陽離決之勢更顯,病勢險惡。
肺死臟的辨證,體現中醫「有胃則生,無胃則死」的脈學原則——無根、無神、無力之脈,均為臟氣衰敗之徵,臨床需結合四診合參,以斷病機深淺。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