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死」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死

肺死為中醫脈學名詞,指肺臟精氣衰竭、真臟脈現的危重脈象,屬「真臟脈」之一,預示肺氣將絕、病情凶險。《素問·平人氣象論》云:「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此描述生動刻畫肺死脈的特徵:脈來浮散無根,輕浮若水中飄物,散亂似風吹羽毛,全然失去肺脈應有的「浮而短澀」之常態。

脈象機理
肺主氣,司呼吸,其脈當浮而略短,兼有輕澀之象。若見肺死脈,乃肺氣敗絕、宗氣渙散之兆。

  • 如物之浮:脈位浮露,按之虛軟無根,如木浮水面,此因肺氣外脫,失其斂降之職,陽浮於外。
  • 如風吹毛:脈勢散亂,至數不清,狀若散羽隨風飄搖,反映肺之精氣離決,脈道失充,營衛潰散。

與五臟死脈的關聯
《內經》提出五臟真臟脈的判別標準,肺死脈與肝死(如新張弓弦)、心死(前曲後居如操帶鉤)等,皆屬「無胃氣」之脈,即脈失從容和緩之象,提示臟腑功能衰敗。肺死脈尤重「浮散」,與腎死脈的「沉絕」、脾死脈的「銳堅如烏之喙」形成對比,突顯肺為華蓋、其氣輕揚的特性。

臨床意義
肺死脈多見於久病肺癆、喘脫、癰疽潰後元氣暴脫,或重證氣血津液耗竭者。此脈現,常伴見面色蒼白、喘息氣微、汗出如油等症,屬「陰陽離決」之危候。歷代醫家如張仲景《傷寒論》亦強調「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可與肺死脈互參,辨析氣血陰陽之絕證。

古籍補充
《脈經》進一步闡釋:「肺死藏,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指出肺死脈不僅浮散,更兼「下無根」的特點,強調其根基斷絕之象。後世醫家亦將此脈與「蝦游」「魚翔」等怪脈歸類,均屬臟氣衰微的極危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