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水

肺水為中醫水腫病之一,屬「五臟水」範疇,首見於《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其病機核心在於肺氣宣降失常,導致水道壅滯,水液代謝失司,泛溢肌膚而成腫。

病因病機

肺主氣,司宣發肅降,為「水之上源」,通調水道以輸布津液。若因外感風寒、風熱之邪,或內傷肺氣,致使肺失宣肅,則水液不得下輸膀胱,反停聚於肌表,形成身腫;水氣下注大腸,則見大便溏薄如鴨糞(「時時鴨溏」);水道不利,故小便艱澀。此與《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氣膹鬱,皆屬於肺」之病機相合,凸顯肺氣鬱閉對水液運行的影響。

臨床表現

肺水典型症狀為:

  1. 身腫:以頭面、上半身浮腫為主,按之凹陷,晨起尤甚,此因肺主皮毛,水氣泛溢肌腠所致。
  2. 小便難:尿量減少或排尿不暢,因肺氣不降,膀胱氣化失司。
  3. 時時鴨溏:大便稀溏,狀如鴨糞,乃水濕下趨大腸之徵。
    此外,或兼見咳嗽氣促、胸悶、惡風等肺系症狀,舌苔多白滑,脈浮或沉細。

辨證與類證鑑別

肺水需與其他水腫證型區分:

  • 風水:同屬表證,但風水起病急,腫勢偏於頭面,多伴表證(惡寒發熱),屬外邪犯肺;肺水則偏重內傷肺氣,腫勢緩而兼溏瀉。
  • 脾水:腫勢以下肢為甚,伴腹脹納呆,病機在脾失運化,與肺水之便溏有別。
  • 腎水:腰以下腫甚,兼腰膝酸冷,屬腎陽衰微,氣化無權。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宣肺利水」為大法,重在恢復肺之宣降機能。經典方劑如:

  • 越婢加朮湯(《金匱要略》):麻黃、石膏、生薑、甘草、大棗,佐白朮健脾,適用於肺鬱兼熱之腫。
  • 葶藶大棗瀉肺湯:針對痰水壅肺,症見喘滿腫甚者,以葶藶子瀉肺行水。
    若兼脾虛溏瀉,可合五苓散通陽化氣;若肺氣虛弱,則佐玉屏風散益氣固表。

相關理論延伸

肺水與「十水」中的「氣水」相關,後者強調氣滯水停,而肺水更突出肺臟本身功能失調。此外,《諸病源候論》提及「水病由肺脾腎三焦相干」,肺水之治亦需顧及中焦運化與下焦氣化,體現中醫「整體調節」思想。

此證候提示肺在水液代謝中的關鍵角色,臨床辨證時需細察腫勢、二便及肺系症狀,以明病位深淺與臟腑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