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標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標印
標印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見載於《串雅·緒論》,又稱「提痧」,屬外治法範疇。此法通過特定手法刺激體表經絡與腧穴,以達到疏通氣血、調和陰陽之效,臨床多用於外感痧症或氣滯血瘀之證。
操作原理
標印手法以「提」為核心,施術者以拇指與食指捏起患者局部皮膚(常見於頸部、背部或肘窩等部位),迅速提拉後釋放,使皮下微絡充血,呈現紫紅色瘀斑(即「痧象」)。此過程暗合「菀陳則除之」的治療原則,透過局部刺激引邪外出,促進氣血運行。
中醫理論基礎
- 經絡學說:標印多施於太陽經、督脈所過之處,藉由刺激皮部,激發經氣,調節相應臟腑功能。
- 痧症論治:清代醫家郭志邃於《痧脹玉衡》指出,痧為「天地間戾氣阻滯氣血」,標印透過提痧開泄腠理,使痧毒外透。
- 氣血關係:手法直接作用於孫絡,改善局部氣滯血瘀,符合「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治療思想。
臨床應用
- 外感痧脹:頭痛、惡寒、身熱無汗者,提印後常見痧斑紫黯,可緩解表邪鬱閉。
- 濕熱內蘊:胸悶脘痞時,於膻中、中脘周邊施術,助氣機宣暢。
- 跌撲損傷:配合刮法,散局部瘀結,但需避開破損處。
手法特點
標印區別於一般按摩,強調「快、準、透」:提拉力道需穿透皮下而不傷肌肉,痧象以均勻鮮紅為佳,若色深如墨或無痧現,均需辨證調整。
文獻溯源
除《串雅》外,《醫宗金鑒·正骨心法》亦提及類似提捏手法,用於「開關通竅」,可見其於傳統療法中的延續性。現代中醫則將此術歸入「痧療」體系,結合刺絡拔罐,擴大適應範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