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失清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失清肅

肺失清肅為中醫病證名,指肺氣下降及清肅呼吸道的功能失職。肺主肅降,其生理功能包括向下輸布津液與水穀精微、吸入自然界的清氣,並清除呼吸道異物,以維持呼吸通暢。若肺失清肅,則氣機上逆,導致肺氣不降,影響呼吸與津液代謝,進而引發一系列臨床症狀。

病因病機

肺失清肅多因外邪侵襲(如風寒、風熱、燥邪)、痰濁內阻,或情志失調、久病耗傷肺氣所致。外邪犯肺,肺氣壅滯,宣降失常;痰濁內生,阻塞氣道,妨礙肺之肅降;久病肺虛,氣陰不足,肅降無力,皆可導致肺失清肅。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包括:

  1. 呼吸異常:呼吸短促、氣逆上衝,甚則喘息不得平臥。
  2. 咳嗽痰多:咳嗽頻作,痰涎壅盛,或痰黏難咯,此因肺氣不降,津液停聚成痰。
  3. 胸悶氣滯:肺氣壅塞,胸膈滿悶,甚則胸痛。
  4. 其他兼症:或見咽喉不利、聲音嘶啞,若兼熱邪則痰黃稠,兼寒邪則痰白清稀。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降氣平喘、恢復肺之肅降為原則,根據病因配伍相應藥物:

  1. 痰濁阻肺:宜化痰降逆,方如二陳湯三子養親湯,以燥濕化痰、下氣消痰。
  2. 風寒襲肺:宜宣肺散寒,方如杏蘇散止嗽散,疏風散寒、止咳平喘。
  3. 風熱犯肺:宜清肺泄熱,方如桑菊飲加減,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4. 肺氣虛弱:宜補益肺氣,方如補肺湯,益氣固表、斂肺平喘。

相關概念辨析

肺失清肅與肺氣不降肺氣上逆密切相關,三者皆屬肺氣升降失常,但側重不同:

  • 肺氣不降:泛指肺氣下行功能減弱,可能無明顯上逆症狀。
  • 肺氣上逆:強調氣機逆亂,症狀以咳喘、嘔噦為主。
  • 肺失清肅:涵蓋氣機不降與呼吸道異物清除障礙,症狀更廣泛。

此證常見於咳嗽、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臨床需結合四診,辨明寒熱虛實,方能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