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背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背俞穴
背俞穴為中醫經穴別名,首見於《素問·氣穴論》:「背俞二穴。」唐代王冰注釋此為「大杼穴」,故背俞穴即指足太陽膀胱經之大杼穴。然在中醫理論中,「背俞」一詞亦廣義指代五臟六腑之氣輸注於背部膀胱經上的一系列特定腧穴,此類穴位多冠以臟腑之名,如「肺俞」「心俞」「肝俞」等,統稱為「背俞穴」。
背俞穴之定位與特性
-
大杼穴
- 為足太陽膀胱經之穴,亦為八會穴之「骨會」。
- 定位於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 主治骨病、項強、咳嗽、發熱等症,具疏風解表、舒筋活絡之效。
-
五臟六腑背俞穴
- 背俞穴分佈於膀胱經第一側線,與相應臟腑位置上下對應。
- 如「肺俞」位於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心俞」位於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餘類推。
- 此類穴位為臟腑經氣輸注之處,臨床常用於診察與調治相應臟腑病證。
背俞穴之理論基礎
背俞穴與臟腑關係密切,源於《內經》「氣街」理論,認為背部為「胸中之氣」輸布之通路。透過針灸或推拿背俞穴,可調節臟腑功能,達到「從陽引陰」之效。例如:
- 肺俞:主治肺系疾病,如咳嗽、氣喘。
- 肝俞:疏肝解鬱,改善脅痛、目疾。
- 腎俞:補益腎氣,調治腰痠、耳鳴。
背俞穴之應用
背俞穴不僅用於治療,亦為診斷之參照。按壓背俞穴若出現壓痛或結節,常反映相應臟腑功能失調。臨床常配伍募穴(如肺俞配中府),形成「俞募配穴法」,以增強療效。
綜言之,背俞穴為中醫經絡理論中連結體表與內臟之樞紐,兼具診斷與治療價值,體現「內病外治」之整體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