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腎同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腎同源
在中醫理論中,肺與腎的關係密切,二者不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在病理變化上亦相互影響,故有「肺腎同源」之說。此概念源自五行學說與臟腑經絡理論,肺屬金,腎屬水,金能生水,故肺為腎之母,腎為肺之子,形成「母子相生」的關係。
生理上的相互滋生
-
呼吸與納氣的協調
- 肺主呼吸,腎主納氣,二者共同維持人體的氣機升降。肺吸入的清氣需下達於腎,由腎攝納,使呼吸深沉均勻;若腎氣不足,納氣功能失調,則易出現氣短喘促等症。
- 《類證治裁》云:「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說明肺司呼吸的功能需腎氣固攝作為基礎。
-
水液代謝的平衡
- 肺主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腎主水,為水之下源。肺氣宣降可推動水液下行至腎,腎陽的氣化作用則使水液蒸騰布散,二者協調維持體內水液代謝。
- 若肺失宣降,水道不利,可影響腎的氣化;反之,腎陽不足,水泛為痰,亦可上逆犯肺,導致咳喘痰多。
-
陰液互資
- 肺陰與腎陰(腎精)相互滋養。肺陰充足,肅降之氣可下滋腎水;腎陰充盈,則能上潤肺燥,此即「金水相生」之理。
- 臨床上,久咳傷肺陰者,常累及腎陰,出現乾咳、腰膝酸軟等肺腎陰虛之證。
病理上的相互影響
-
虛損病證的傳變
- 肺氣虛久可導致腎氣虛,見於慢性咳喘患者;腎陰不足亦可上灼肺陰,形成陰虛火旺之候,如肺結核患者的顴紅、盜汗等症。
- 《醫貫》指出:「肺金之虛,多由腎水之涸。」強調肺病及腎的病理聯繫。
-
水液代謝失常
- 肺氣壅滯(如風寒犯肺)可致水腫,稱為「風水」;腎陽衰微則水濕上泛,凌心射肺,引發心悸、喘咳不得臥等「水飲犯肺」之證。
治療上的肺腎同治
基於肺腎的密切關係,臨床治療常需二者兼顧,例如:
- 補肺益腎法:用於肺腎氣虛之喘咳,方如人參蛤蚧散。
- 滋腎潤肺法:針對肺腎陰虛,方如百合固金湯。
- 溫腎化飲法:治療腎陽不足、水飲射肺,方如真武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
綜上所述,「肺腎同源」深刻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強調臟腑間動態平衡的重要性,亦為臨床辨證施治提供理論依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