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傷

肺傷為中醫病證名,指肺臟因內外因素受損所引發的疾患,其病因多與勞倦、情志失調、外感寒邪或飲食不節相關,臨床表現以咳血、氣虛、咳嗽及鼻塞等症狀為主。

病因病機

  1. 勞倦內傷
    過度勞累耗傷肺氣,導致氣虛不能攝血,引發咳唾血或吐血。《脈經》指出:「肺傷者,其人勞倦則咳唾血。」此類患者脈象多見細緊浮數,反映氣血虧虛兼有內熱。
  2. 情志所傷
    躁擾嗔怒易使肝氣上逆,木火刑金,灼傷肺絡,造成氣壅咳血。《脈經》提及此為「肺傷氣壅所致」。
  3. 外感寒邪
    形寒飲冷直接傷肺,肺氣失宣,症見少氣、咳嗽、鼻鳴。《諸病源候論》云:「形寒寒飲傷肺,肺傷,少氣,咳嗽,鼻鳴。」
  4. 飲食不節
    長期過食生冷或辛辣,損傷肺脾,影響氣機升降,加重肺氣虛損。

臨床表現

  • 咳唾血或吐血:因肺絡受損,血不循經而外溢。
  • 少氣懶言:肺氣虛弱,呼吸功能減退。
  • 咳嗽鼻鳴:肺失宣降,津液停聚為痰,或外邪襲肺,鼻竅不利。
  • 脈象特徵:細緊浮數,細主血虛,緊主寒束,浮數為虛熱上擾。

相關證候辨析

  • 氣極:為虛勞重症,肺傷久病可發展為氣極,表現為極度氣虛喘息。
  • 七傷:肺傷屬七傷之一,與其他臟腑虛損相互影響,如「憂傷肺」「形寒飲冷傷肺」等。

中醫理論延伸

肺為嬌臟,主氣司呼吸,又為水之上源,故肺傷不僅影響呼吸功能,亦可能導致津液代謝失常,進一步形成痰飲或陰虛內熱之證。治療上需辨明虛實,虛者益氣養陰,實者清熱化痰,並注重調暢氣機。歷代醫家強調「治肺不離氣」,用藥如生脈散、百合固金湯等,皆以護肺氣、潤肺絡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