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善」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善
肺善為中醫外科「五善」之一,出自明代陳實功所著《外科正宗》,用以判斷癰疽瘡瘍等外科病症之預後吉凶。五善指五臟功能在病中仍能維持正常狀態,反映正氣未衰、病情趨向穩定,其中肺善專指肺臟機能良好之徵象。
肺善之臨床表現
《外科正宗》記載:「肺善聲音響,無痰韻更長,肌膚多滑潤,大便自尋常。」具體特徵如下:
- 聲音洪亮:肺主氣司呼吸,肺氣充足則聲音清晰有力,無氣短嘶啞之象,顯示肺氣宣發正常,未受邪氣壅滯。
- 無痰阻之徵:肺為貯痰之器,若無痰濁壅塞,呼吸通暢,咳聲清朗,表明肺津未傷、氣道通利。
- 肌膚潤澤:肺主皮毛,肺氣健旺則津液布散至肌表,皮膚滑潤有光澤,反映衛外功能健全,氣血調和。
- 二便調和:肺與大腸相表裏,肺氣肅降有助大腸傳導。大便通暢無異常,間接提示肺氣宣降得宜,臟腑氣機協調。
肺善與癰疽預後之關係
於外科病症中,肺善為重要吉兆,尤其見於癰疽、瘡瘍等病程。若患者雖患外瘍,卻呈現肺善諸症,代表肺臟未受熱毒或氣血瘀滯所傷,正氣足以抗邪,瘡毒不易內陷,預後較佳。此與「七惡」中「肺惡」之氣粗喘急、皮膚枯槁等症形成對比,後者多提示肺氣衰敗、病情轉危。
中醫理論基礎
肺善之機理,根植於中醫藏象學說:
- 肺主氣:肺為氣之主,聲音、呼吸皆賴肺氣推動。肺氣充沛則語聲有力,反之則聲低氣怯。
- 肺朝百脈:肺助心行血,氣血暢達則肌膚得養,呈現潤澤之態。
- 肺通調水道:肺為水之上源,參與津液代謝,影響大腸濡潤與排便功能。
肺善不僅為外科預後指標,亦反映整體氣血狀態,臨床須結合其他四善(心善、肝善、脾善、腎善)綜合辨析,以判斷疾病轉歸。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