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熱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熱證
肺熱證為中醫病證名,指因熱邪壅肺,或陰虛內熱,導致肺失清肅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表現。此證首載於《素問·痿論》,謂「肺熱者,色白而毛敗」,意指肺熱可致面色蒼白、皮毛枯槁,並伴隨喘鳴等症狀。後世醫家進一步闡述其脈象與病機,如《證治準繩·雜病》提到:「肺熱者,輕手乃得,微按全無,瞥瞥然見於皮毛上,為肺主皮毛故也。日西尤甚,乃皮毛之熱也。」說明肺熱證在脈診上可呈現浮而數之象,且因肺主皮毛,熱邪外顯,故症狀於午後加重。
病因病機
肺熱證的形成多與外感或內傷相關:
- 外感熱邪:風熱之邪由口鼻或皮毛侵襲肺衛,化熱內傳,壅遏肺氣,導致肺失宣降。
- 內傷積熱:長期情志不暢、飲食辛辣燥熱,或他臟熱邪上犯於肺(如肝火犯肺),灼傷肺津,形成實熱或虛熱之證。
- 陰虛內熱:久病耗傷肺陰,陰虛生內熱,虛火灼肺,此屬虛熱範疇。
臨床表現
肺熱證可分為肺實熱與肺虛熱兩類,症狀各有側重:
- 肺實熱證:
- 主症:咳嗽氣促、痰黃黏稠、甚則咳血,胸悶痛,鼻息灼熱,或見咽喉腫痛。
- 兼症:發熱口渴、面赤、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 病機:熱邪熾盛,肺氣壅滯,津液被灼為痰。
- 肺虛熱證:
- 主症: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咽乾音啞,午後潮熱,顴紅盜汗。
- 兼症:形瘦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
- 病機:肺陰虧虛,虛火內擾,肺失濡潤。
相關病證延伸
肺熱證若遷延不癒,可能發展為「皮毛痿」。《素問·痿論》指出:「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此因肺熱耗氣傷津,不能輸布精微至皮毛,導致肢體痿弱不用。
辨證要點
肺熱證的診斷需結合四診:
- 望診:面色白或顴紅,皮毛乾枯,痰色黃或帶血絲。
- 聞診:咳聲洪亮(實熱)或低弱(虛熱),呼吸急促。
- 問診:口渴喜冷飲(實熱)、口乾飲不多(虛熱),發熱時間規律(日晡加重)。
- 切診:脈浮數(實熱)或細數(虛熱),皮膚捫之或有灼熱感。
肺熱證的治療需分虛實,實熱者宜清泄肺火,如用瀉白散或麻杏甘石湯;虛熱者宜滋陰降火,如百合固金湯。此外,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熱壅盛時可兼見大腸燥結,治療時需考慮通腑泄熱。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