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熱痿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熱痿軟
證名,又稱肺熱痿,屬中醫痿證範疇,主要因鬱火克金(情志鬱結化火,損傷肺金)、肺熱葉焦(肺中燥熱津傷),或腎火上炎(腎陰不足,虛火上衝灼肺)所致。其病機核心為肺失濡潤,百脈失養,如《內經》所言「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強調肺熱耗津,導致肢體痿弱不用。
臨床表現
- 皮毛失養:皮膚乾燥枯槁,甚則如鱗甲揭起(「皮質乾揭」),因肺主皮毛,熱灼津傷則皮毛失潤。
- 肺氣上逆:喘息、咳嗽,痰少而黏,或見咯血,乃肺燥氣逆之象。
- 下肢痿軟:肢體萎弱無力,尤以下肢為甚,或見筋脈攣急(「攣拳」),因肺熱津傷,不能輸布津液至四肢百骸。
病因病機
- 鬱火克金:情志不遂,肝鬱化火,上灼肺津,致肺陰虧虛。
- 腎火上炎:腎陰不足,虛火循經上炎,與肺熱相合,加重津液耗傷。
- 外感燥熱:外邪化熱入裡,或久病耗傷肺陰,均可致肺熱葉焦。
治法與方藥
中醫治療以滋腎清肺、瀉火潤燥為主,依病機不同分證論治:
-
腎火上炎
- 方藥:知柏天地煎(知母、黃柏、生地、天冬)合玄武膠(龜板膠)為丸,滋腎陰、降虛火。
- 方義:知母、黃柏瀉相火;生地、天冬養陰潤肺;龜板膠滋腎填精,引火歸元。
-
肺中伏火
- 方藥:二母二冬湯(知母、貝母、天冬、麥冬)合家秘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
- 方義:知母、貝母清肺化痰;天冬、麥冬潤肺生津;瀉白散清瀉肺中伏火,兼護胃氣。
相關理論延伸
- 與「痿證」的關係:肺熱痿軟屬「五痿」中之皮毛痿,與《內經》「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理論相應,強調肺為臟腑之華蓋,津液輸布失常則百脈失養。
- 與「腎陰」的關聯: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本,腎火上炎常與肺熱互結,故治療需肺腎同治,如《景岳全書》所言「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此證需與濕熱痿(苔黃膩、肢體重濁)、氣虛痿(乏力氣短)等鑑別,關鍵在於辨明燥熱傷津之象。歷代醫家如李杲、朱丹溪亦提出「瀉南方(心火)、補北方(腎水)」之法,進一步豐富肺熱痿軟的治療思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