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熱身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熱身腫

證名:肺熱身腫為中醫病證之一,因肺熱鬱結,治節失司,導致水液代謝失常,泛溢肌膚而成腫。其特點為遍身頭面浮腫,伴隨喘咳、胸悶、小便赤澀等症。此證與《內經》所述「諸氣膹鬱,肺熱成腫」之病機相合,屬水腫範疇,然病源側重肺臟鬱熱。

證候表現

  • 主症:身腫以頭面、上半身為甚,皮膚緊脹,按之凹陷。
  • 兼症:喘咳氣逆,煩滿不得平臥,需倚物喘息;肩背沉重,呼吸受限。
  • 二便:小便短赤澀痛,或見大便乾結。
  • 舌脈:舌質紅,苔黃膩;脈象多呈洪數或弦數,反映肺熱熾盛。

病因病機
肺為水之上源,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若肺受熱邪侵襲(如外感風熱、痰火內蘊),則「肺熱葉焦」,氣機怫鬱,宣降失常:

  1. 氣機壅滯:熱鬱肺絡,營衛失和,經絡閉塞,氣血津液輸布受阻。
  2. 治節失職:肺失通調,水液不得下輸膀胱,反溢肌表,發為浮腫。
  3. 熱灼津傷:肺熱耗陰,可兼見口乾咽燥,痰黏難咯。

治法方藥
以「清肺泄熱、利水消腫」為原則,根據兼證加減:

  1. 家秘瀉白散(《癥因脈治》):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佐黃芩、知母,清肺熱兼利水。
  2. 葶藶清肺飲:葶藶子瀉肺行水,配杏仁、瓜蔞仁宣肺化痰,適用於痰熱壅盛者。
  3. 葛根石膏湯:葛根解肌,石膏清肺胃之熱,適用於外邪未盡、裡熱已盛之證。
  4. 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芩):若肺熱兼心火亢盛,見煩躁譫語,可瀉火解毒。

鑒別要點

  • 與風水相搏證區別:風水多起病急,伴惡風表證;肺熱身腫以熱象為主,無表邪。
  • 與脾虛水腫區別:脾虛者腫勢多下肢為甚,伴食少便溏,無肺熱見症。

相關記載
《癥因脈治》強調「肺熱成腫」之機轉在於氣鬱水停,後世醫家亦指出,此證若遷延不癒,可累及脾腎,轉為陰虛水停或陽虛水泛,治療需分階段論治。

(註:本文僅述中醫理論,具體辨證須依臨床脈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