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熱久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熱久嗽

肺熱久嗽為中醫病名,指因肺經鬱熱,導致咳嗽遷延不癒之證。其病機多因外感風熱未清,邪熱內蘊於肺;或素體陰虛,虛火灼肺;亦或痰熱壅滯,肺失宣降所致。臨床特徵為咳嗽日久,痰黃黏稠,或乾咳少痰,兼見身熱、口乾咽燥,甚則肌肉消瘦,形體羸弱,長期不癒可演變為肺勞。

病因病機

  1. 外邪化熱:風熱之邪侵襲肺衛,未及時清解,熱邪內蘊,灼傷肺津,肺氣上逆而咳。
  2. 陰虛火旺:素體陰虛,或久病耗傷肺陰,虛火內生,肺失濡潤,氣逆作咳。
  3. 痰熱壅肺:痰濕內停,鬱久化熱,痰熱互結,阻滯氣道,肺失肅降而致久嗽。

臨床表現

  • 主症:咳嗽反覆發作,痰色黃稠,或乾咳無痰,咳聲急促。
  • 兼症:身熱(多為低熱)、口乾咽痛、胸悶氣促,日久可見形體消瘦、顴紅盜汗。
  • 舌脈:舌紅少津,苔薄黃或黃膩;脈細數或滑數。

治法與方藥
中醫治療以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為主,依證型選方:

  1. 痰熱壅肺:宜清肺化痰,方用清金化痰湯(黃芩、梔子、桑白皮、貝母等)加減。
  2. 陰虛肺熱:宜養陰清肺,方用沙參麥冬湯瀉白散(沙參、麥冬、地骨皮、桑白皮等)。
  3. 熱毒熾盛:若兼見便秘、痰黏難咯,可佐以瀉火通便,如《醫說》記載之方,以枇杷葉、桑白皮、大黃等製丸含化,清熱瀉肺。

古籍參考

  • 《醫說》載方: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等分,大黃減半,製蜜丸含服,治肺熱久嗽身熱。
  • 《不居集》推薦一物黃芩湯,單用黃芩清瀉肺火,適用於熱勢偏盛者。

相關名詞辨析

  • 久咳:泛指咳嗽日久,病因包含肺熱、肺虛、痰濕等,肺熱久嗽屬其中一類。
  • 肺勞:久嗽不癒,耗傷氣陰,轉為虛損之證,症見潮熱、咯血等,與肺熱久嗽有演變關聯。

肺熱久嗽之治療,需辨明虛實,清熱勿忘護陰,化痰兼顧潤燥,方能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