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熱久焦」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熱葉焦
肺熱葉焦為中醫病因病機學名詞,指肺中鬱熱久蘊,灼傷津液,致使肺葉失於濡養而枯萎。此證既可單獨表現為肺系病變,亦可進一步影響全身氣血輸布,導致肢體痿弱之「痿證」,屬《內經》所述「五痿」中與肺密切相關之病機。
病因病機
- 熱邪蘊肺:外感溫熱之邪,或內傷積熱(如情志化火、飲食辛燥),熱邪壅滯於肺,久而不解,耗傷肺陰。
- 津枯葉萎:肺為嬌臟,主宣發肅降,熱邪煎灼津液,肺失濡潤,葉焦而痿,功能失司。如《素問·痿論》所言:「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強調熱損肺陰,連帶影響皮毛與肢體。
- 痿證由生:肺主氣、朝百脈,若肺熱津傷,津液不得布散至肌肉筋脈,則四肢失養,發為「痿躄」(下肢痿弱難行)。《痿論》進一步指出:「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說明肺熱可波及他臟,形成全身性痿廢。
臨床表現
- 肺痿證候: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痰黏稠或如沫,口乾咽燥,形體消瘦,舌紅少津,脈虛數。
- 痿躄證候:四肢痿軟無力,尤以下肢為甚,肌肉漸見消瘦,皮膚乾枯無澤,兼見咳喘、氣短等肺系症狀。
辨證要點
此證需區分「肺熱葉焦」與一般肺陰虛:
- 肺熱葉焦:熱象顯著(如身熱、痰黃),病程較久,多伴痿證;
- 肺陰虛:以乾咳少痰、潮熱盜汗為主,未必累及肢體。
經典論述
《素問·痿論》將肺熱葉焦列為痿證重要病機,提出「五臟使人痿」之說,而肺為五臟之長,其熱極易波及他臟。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強調「肺主氣,氣行則血行,肺熱則氣耗,血脈不榮於肢節,故痿」。
治療原則
清肺瀉熱、滋陰潤燥為大法,若兼痿證,需佐以通絡養筋。經典方劑如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以石膏、桑葉清肺熱,阿膠、麥冬潤肺陰;若筋脈失養,可配伍當歸、牛膝活血濡筋。
此證提示中醫「肺與皮毛、肢體」的整體觀,肺熱不僅為局部病變,更可通過氣血津液之輸布,影響全身功能。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