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熱腹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熱腹脹

證名:肺熱腹脹乃因肺經鬱熱,氣機壅滯,影響升降所致之腹脹證候。其病機核心在於肺失肅降,熱邪內蘊,導致氣道受阻,進一步波及中焦,形成腹滿不舒之象。

臨床表現

肺熱腹脹之典型症狀包括:

  1. 呼吸系統症狀:喘息氣促,倚肩而息,難以平臥;咳嗽頻作,痰黏或黃,咳逆煩悶。
  2. 胸腹症狀:胸脅脹痛,腹部脹滿持續不退,按之不硬,但覺氣塞不暢。
  3. 兼證:或見口乾咽燥,面赤發熱,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象多數或滑。

病因病機

  1. 肺熱內蘊:素體肺陰不足,或外感風熱邪氣久鬱化火,灼傷肺津,肺氣壅塞,宣降失常。
  2. 飲食因素:過食膏粱厚味、辛辣酒醴,濕熱內生,上熏於肺,形成「火熱刑金」之勢。
  3. 他臟影響
    • 胃火熾盛:陽明經熱上衝,與肺熱相搏,加重氣機壅滯。
    • 心火亢盛:心火乘肺(火剋金),灼傷肺絡,兼見心煩失眠。
    • 肝火犯肺:木火刑金,氣逆化火,脅痛口苦症狀明顯。

辨證分型與治法

  1. 肺熱壅盛型

    • 主症:喘息不得臥,胸腹脹滿,咳痰黃稠。
    • 治法:清瀉肺熱,降氣平喘。
    • 方藥葶藶瀉肺湯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加減,重用葶藶子瀉肺行水,佐黃芩、杏仁清熱化痰。
  2. 胃火熏肺型

    • 主症:腹脹痛拒按,大便乾結,口臭齒衄。
    • 治法:清胃泄熱,通腑降氣。
    • 方藥枳桔大黃湯(枳實、桔梗、大黃、黃芩)加減,可佐芒硝軟堅瀉下,枇杷葉降肺胃之逆。
  3. 心火刑金型

    • 主症:心煩失眠,小便赤澀,咳痰帶血。
    • 治法:清心瀉火,潤肺止咳。
    • 方藥瀉心各半湯(黃連、黃芩、大黃合清肺藥)加生地、麥冬滋陰涼血。
  4. 肝火犯肺型

    • 主症:脅痛易怒,咳引胸痛,目赤口苦。
    • 治法:瀉肝清肺,調和氣機。
    • 方藥瀉青各半湯(龍膽草、梔子、青黛合桑白皮、杏仁)加鬱金、川楝子疏肝解鬱。

相關概念辨析

  • 與一般腹脹之別:肺熱腹脹以「肺系症狀」為先導,腹脹為繼發,且多伴熱象;若純屬脾胃氣滯或寒濕困脾之腹脹,則無咳喘胸痛等肺經見症。
  • 與痰飲腹脹之別:痰飲所致之脹滿多伴痰聲漉漉、舌苔滑膩,肺熱腹脹則以燥熱痰黏為特徵。

此證候需緊扣「肺熱氣壅」之本,治以清降為要,兼顧他臟傳變,方能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