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熱癉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熱癉瘧
肺熱癉瘧為中醫瘧疾之一類,屬「癉瘧」範疇,其特徵為發作時但熱不寒,乃因肺臟素有積熱,復感外邪,或風寒之邪鬱而化熱,導致陽氣亢盛所致。此病名首見於《癥因脈治》,書中述其癥狀為「發則陽氣盛而不衰,故但熱而不寒」,並指出患者因熱邪熾盛,耗傷陰液,可出現「消爍脫肉」之虛損表現,與《內經》所載「肺素有熱之癉瘧」相合。
病因病機
肺熱癉瘧之成因,主要與以下兩方面相關:
- 肺臟素熱:患者平素肺陰不足,或肺經鬱熱內伏,形成內熱之體質基礎。
- 外邪引動:風寒或暑濕之邪侵入,鬱而化熱,與肺中伏熱相搏,熱邪熾盛於氣分,故發為但熱不寒之癉瘧。
此病機關鍵在於「陽亢陰傷」,熱邪獨盛於陽分,未與陰邪相爭,因而無寒戰;然熱盛久灼,必耗氣陰,導致肌肉消瘦、形體羸弱。
臨床表現
- 主症:瘧發時高熱不退,無惡寒或寒戰,伴口渴引飲、呼吸急促。
- 兼症:咳嗽、胸悶、痰黃黏稠,甚則咯血;若陰傷嚴重,可見形體消瘦、皮膚乾燥、舌紅少苔。
- 脈象:脈多洪數或細數,反映熱盛或陰虛火旺之象。
治療方藥
根據病機不同,治法分為三類:
- 散外邪:若兼風寒鬱表,用《防風瀉白散》(防風、桑白皮、地骨皮等),疏風散寒兼清肺熱。
- 清肺熱:肺熱熾盛為主者,投《石膏瀉白散》(石膏、桑白皮、甘草等),直折火勢。
- 滋陰降火:陰虛陽亢、肌肉消爍者,選《滋陰八味丸》(知母、黃柏、熟地黃等),滋腎水以制肺火。
鑑別診斷
肺熱癉瘧需與其他瘧疾辨證區分:
- 溫瘧:亦見發熱重,但發作前有輕微惡寒,屬「先熱後寒」;肺熱癉瘧則純熱無寒。
- 暑瘧:發於夏季,兼暑濕症狀如頭重嘔惡,與肺熱癉瘧之肺系熱證不同。
此病名雖載於古籍,然臨床辨證須結合四診,細察熱邪深淺及陰傷程度,靈活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