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熱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熱病
肺熱病為中醫病證名,指肺臟受邪熱侵襲所引發的病症,屬外感熱病範疇。其病因多由外感風熱之邪,或風寒鬱久化熱,內傳於肺,導致肺氣失宣、熱壅肺絡所致。
病因病機
肺主氣司呼吸,為嬌臟,易受外邪侵襲。風熱之邪從口鼻或皮毛而入,首犯肺衛;或寒邪束表,鬱而化熱,內傳於肺,致使肺失清肅,熱邪壅滯。熱盛則灼傷肺津,煉液為痰,痰熱互結,進一步阻滯氣機,加重病症。
臨床表現
肺熱病的主要證候包括:
- 發熱惡寒:初起邪犯肺衛,可見身熱、惡風寒,隨病情發展,熱邪壅盛則但熱不寒。
- 咳嗽氣喘:肺失宣降,熱邪迫肺,故見喘咳,甚則痰黃黏稠。
- 胸膺疼痛:熱邪壅肺,氣機不暢,經絡受阻,故胸膺、背部疼痛,呼吸受限,不得太息(深呼吸)。
- 頭痛汗出:熱邪上擾清竅,故頭痛劇烈;熱迫津泄,則見汗出,然汗出後熱邪未解,反覺惡寒。
- 舌象脈象: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浮數或滑數。
經典論述
《素問·刺熱篇》云:「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熱爭則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寒。」此段描述肺熱病的典型發病過程,先見惡風寒等表證,繼而熱邪內爭,出現咳喘、胸痛等裏熱證候。
辨證分型
肺熱病可依病情輕重及兼夾證候分為以下類型:
- 風熱犯肺:症見發熱微惡寒、咳嗽痰黃、口乾咽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 痰熱壅肺:熱邪熾盛,痰熱互結,症見高熱煩渴、咳喘氣粗、痰多黃稠,甚則鼻翼煽動,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熱傷肺陰:病後期熱邪耗傷肺陰,可見乾咳少痰、口燥咽乾、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療原則
肺熱病的治療以清泄肺熱、宣肺平喘為主,依證型選方:
- 風熱犯肺:可用桑菊飲、銀翹散加減,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 痰熱壅肺:宜選麻杏甘石湯合千金葦莖湯,清熱化痰、瀉肺平喘。
- 熱傷肺陰:可選沙參麥冬湯,滋陰潤肺、清解餘熱。
相關概念辨析
肺熱病與「風溫」「肺癰」等病症有相似之處,但各有側重:
- 風溫:泛指風熱外感,病位較廣,可涉及肺胃;肺熱病則專指肺臟熱證。
- 肺癰:屬肺臟化膿性疾病,症見咳吐腥臭膿痰,與肺熱病之痰熱壅肺證有輕重之別。
肺熱病為中醫熱病學中的重要證型,其辨治體現了中醫「審證求因」「隨證施治」的特色,臨床需結合四診,細察病機,方能準確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