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熱鼻衄」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熱鼻衄

病證名
肺熱鼻衄為中醫病證名,首見於《中國醫學大辭典》,指因肺熱上壅,灼傷鼻絡,導致鼻腔出血的病症。其病因病機主要與肺經實熱、虛火上炎及風熱犯肺有關,臨床表現與治法各異,需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

  1. 肺經實熱:多因外感熱邪,或過食辛辣燥熱之品,導致肺熱壅盛,熱邪上攻,灼傷鼻絡而衄。
  2. 虛火上炎:肺陰不足,陰虛內熱,虛火循經上炎,損及鼻絡,引發鼻衄。
  3. 風熱犯肺:外感風熱之邪,肺衛受襲,熱邪上擾,迫血妄行,發為鼻衄。

辨證論治

  1. 肺經實熱證

    • 症狀:鼻衄量多色鮮紅,鼻乾燥熱,或伴咳嗽痰黃,口乾咽痛,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 治法:清泄肺熱,涼血止血。
    • 方藥:青黃散(《雜病源流犀燭》)為主方,可酌加黃芩、桑白皮、梔子等清肺瀉火之品。
  2. 虛火上炎證

    • 症狀:鼻衄反覆發作,血量不多,鼻乾咽燥,午後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 方藥:白虎湯加減,配伍生地黃、犀角(現多用水牛角代)、丹皮、白芍、山梔、側柏葉等,以清熱養陰、涼血止衄。
  3. 風熱犯肺證

    • 症狀:鼻燥而衄,口乾,或伴身熱、咳嗽痰少,舌紅,脈浮數。
    •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衄。
    • 方藥:桑菊飲加減,佐以丹皮、白茅根涼血止血;若表證已解,可去薄荷、桔梗,加黃芩、梔子清肺熱,或酌入玄參、麥冬養陰潤肺。

相關名詞

  • 鼻衄:泛指鼻腔出血,病因多端,除肺熱外,尚與肝火、胃熱、脾不統血等相關。
  • 肺陰虛:肺陰不足,虛熱內生,可為肺熱鼻衄之基礎病機。

古籍參考
《雜病源流犀燭·諸血源流》指出:「有由肺經實熱者,宜青黃散。」強調實熱當清瀉,虛火宜滋降,風熱則疏解,體現中醫辨證論治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