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熱暴瘂」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熱暴瘂
病證名,屬中醫喉科與肺系疾患範疇,指因外感風熱邪氣或內生肺火,上攻咽喉,導致突然發作的失音或聲音嘶啞之證。其病機關鍵在於「肺熱壅盛,金實不鳴」,即肺氣因熱邪壅滯而失於宣降,聲門開合失常,發為暴瘂。
病因病機
- 外感風熱:風熱之邪從口鼻或皮毛侵襲,首犯肺衛,循經上擾咽喉,灼傷津液,致聲門失潤。
- 肺胃積熱:平素嗜食辛辣厚味,或情志化火,肺胃熱盛,火熱上炎,燔灼咽喉。
- 痰熱互結:熱邪煉液成痰,痰熱搏結於肺絡,阻遏氣機,加重聲嘶。
臨床表現
- 主症:突發聲音嘶啞或完全失音,咽喉乾燥疼痛。
- 兼症: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口乾欲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
- 脈象:脈浮數(外感風熱)或弦滑數(內熱熾盛)。
治法與方藥
-
疏風清熱,宣肺開音
- 代表方劑:連翹散(《雜病源流犀燭》),以連翹、薄荷、牛蒡子疏風透表,桔梗、甘草宣肺利咽。
- 加減:若熱盛加黃芩、梔子;痰多黏稠加瓜蔞、浙貝母。
-
瀉火解毒,利咽通腑
- 代表方劑:清咽利膈湯(《外科正宗》),含黃連、黃芩清肺胃之火,大黃、芒硝通腑泄熱,玄參、桔梗養陰利咽。
- 針灸配穴:可刺少商、商陽放血泄熱,或取合谷、列缺宣肺通絡。
相關鑑別
- 風寒暴瘂:症見惡寒、苔白、脈浮緊,治宜辛溫解表,方用三拗湯。
- 陰虛喉瘖:慢性發病,咽乾夜甚,舌紅少苔,治宜滋陰降火,方用百合固金湯。
古籍參考
《靈樞·憂恚無言》云:「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指出「金實不鳴」多因邪閉肺竅,與本證病機相合。
此證若及時清解肺熱,多能速癒;若遷延失治,恐熱邪傷陰,轉為慢性喉瘖。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