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氣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氣盛
證名:肺氣盛,又稱「肺氣實」,指肺經邪氣壅盛、氣機亢奮的病理狀態。首見於《靈樞·淫邪發夢》,為中醫辨證中肺系實證的典型表現。《諸病源候論·肺病候》進一步闡述:「肺氣盛,為氣有餘,則病喘咳上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踹脛足皆痛,是為肺氣之實也。」
病因病機
肺氣盛多因外邪侵襲(如風寒、風熱犯肺)或內傷積滯(如痰濕、燥火蘊肺)所致,導致肺失宣降、氣機壅滯。肺主一身之氣,司呼吸,若邪氣亢盛,則氣道受阻,宣發肅降功能失調,進一步影響水液代謝與衛外功能。
臨床表現
- 呼吸系統症狀:咳嗽氣喘、胸悶氣逆、痰多黏稠,甚則咳聲洪亮、呼吸粗促。
- 經絡循行症狀:肺經循行部位疼痛,如肩背痛,或下肢(尻、陰股、膝、脛足)痠痛,此因肺氣壅盛,經氣不利所致。
- 衛表不固:自汗出,因肺主皮毛,氣盛則腠理開泄。
- 其他兼症:或見鼻塞、喉腫、脈浮數或滑實等實熱之象。
辨證要點
肺氣盛屬「實證」,需與「肺氣虛」鑑別:
- 肺氣盛:病程短,咳喘有力,痰多色黃或白而黏,脈象實大。
- 肺氣虛:病程長,氣短聲低,痰清稀,易感冒,脈弱。
相關證候與概念
- 肺實:廣義指肺經邪氣壅實,包括痰熱、寒飲等,肺氣盛為其中一類。
- 肺燥:若兼見乾咳無痰、口鼻乾燥,則為燥邪傷肺,需潤燥降氣。
- 肺熱:若咳痰黃稠、發熱口渴,屬肺熱壅盛,當清瀉肺火。
中醫理論延伸
肺氣盛可影響整體氣機,因肺為「華蓋」,主調節水道與百脈。若肺氣壅滯,可能累及大腸(肺與大腸相表裡),見便秘或腹脹;亦可能上擾清竅,致頭暈目脹。治療上,傳統方劑如「麻黃湯」(風寒閉肺)、「桑白皮湯」(痰熱壅肺)等,皆依病邪性質選用,以宣肺、降氣、化痰為核心治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