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氣上逆」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氣上逆
病證名,屬肺系病機與證候之一,為肺失清肅之重證。肺主宣發肅降,若因外邪犯肺、痰濁內阻,或肝火犯肺等因素,導致肺氣不得肅降,反而上逆,即形成此證。
病因病機
- 外邪襲肺: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肺衛,肺氣壅遏,宣降失常,氣逆而咳喘。
- 痰濁內停:脾虛生濕,聚濕成痰,痰阻肺絡,肺氣不降而反上逆。
- 肝火犯肺:情志鬱結,肝鬱化火,木火刑金,灼傷肺津,肺氣上逆而咳。
- 久病肺虛:肺氣虧損,肅降無力,氣機壅滯,逆而為喘。
臨床表現
- 主症:咳嗽氣逆、喘息急促,甚則胸悶氣促,咳引胸痛。
- 兼症:
- 外感所致者,多伴寒熱、鼻塞、痰白或黃。
- 痰濁內阻者,痰多黏稠,喉中痰鳴。
- 肝火犯肺者,咳引脅痛,面赤口苦。
- 肺虛氣逆者,咳喘無力,動則加重。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降氣平喘為主,依病因配伍相應治法:
- 風寒束肺:宜宣肺散寒,方如麻黃湯或小青龍湯。
- 風熱犯肺:宜清肺降逆,方如桑菊飲加杏仁、枇杷葉。
- 痰濁阻肺:宜化痰降氣,方如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
- 肝火犯肺:宜清肝瀉肺,方如黛蛤散合瀉白散。
- 肺虛氣逆:宜補肺納氣,方如補肺湯或人參蛤蚧散。
相關概念辨析
- 肺失清肅:為肺氣上逆之輕證,僅見咳嗽痰多,未至氣喘息促。
- 肺氣壅滯:多屬實證,以胸悶氣塞為主,未必見氣逆咳喘。
肺氣上逆之證,需審因論治,重在調暢氣機,使肺復其肅降之職。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