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標本同治」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標本同治

標本同治為中醫治療學重要原則之一,意指在臨證時同時針對疾病的「標」與「本」進行調治。此法的核心在於辨明病機輕重緩急,當標病與本病俱急,或二者相互影響時,需兼顧標本,雙向施治,以達協同增效之目的。

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疾病的本質(本)與表象(標)相互依存,標本關係可體現在多層面:

  • 病因病機:如正氣虛弱為本,外邪侵襲為標。
  • 病程階段:如舊病為本,新感為標。
  • 症狀表現:如內傷為本,外症為標。

《內經》提出「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然臨床常見標本俱急之證,此時需標本同治,避免顧此失彼。

臨床應用舉隅

  1. 氣虛外感

    • 病機:素體氣虛(本),復感風邪(標)。
    • 治法:解表(治標)與益氣(治本)並行,如《脾胃論》之「參蘇飲」,以人參補氣,紫蘇葉疏風散邪。
  2. 溫病熱結陰傷

    • 病機:陽明腑實熱結(標),灼傷陰液(本)。
    • 治法:瀉下通腑(如大承氣湯)配合滋陰生津(如增液湯),既祛邪熱又護陰津。
  3. 肝鬱脾虛證

    • 病機:情志不暢致肝氣鬱滯(標),久則克伐脾土,運化失職(本)。
    • 治法:疏肝解鬱(柴胡疏肝散)與健脾益氣(四君子湯)同用,調暢氣機與補益中州兼施。

配伍特點

標本同治強調藥物組合的協同性,如:

  • 解表藥配伍補氣藥:防祛邪傷正,如黃耆配防風。
  • 攻下藥配伍滋陰藥:防瀉實耗陰,如大黃配玄參。
    此法體現中醫「扶正祛邪並舉」「調和陰陽」的整體觀,需基於精確辨證,權衡標本緩急,方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