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氣不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氣不足

肺氣不足,又稱「肺氣虛」,屬中醫病證名,指肺臟功能減弱,氣虛不足的病理狀態。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亦外合皮毛,故肺氣不足時,其生理功能失調,可表現為多種症狀。

病因病機

肺氣不足多因先天稟賦薄弱,或後天失養所致,常見原因包括:

  1. 久病耗傷:如長期咳嗽、哮喘等肺系疾病,耗損肺氣。
  2. 勞累過度:過度勞力或勞神,損傷正氣,影響肺氣生成。
  3. 脾虛影響:脾為肺之母,脾虛則水穀精微化生不足,肺失濡養。
  4. 外邪侵襲:反覆感受風寒、風熱等外邪,肺氣受損,宣降失常。

臨床表現

肺氣不足的主要症狀包括:

  • 呼吸功能減弱:少氣懶言,語聲低微,動則氣短,甚則呼吸困難。
  • 衛外不固:易感風寒,自汗,畏風,皮毛枯槁。
  • 津液失布:咽乾口燥,或見痰少而黏。
  • 耳竅失養:耳鳴、耳聾(因肺主氣,氣虛則清陽不升,耳竅失充)。
  • 其他兼症:面色淡白,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虛弱。

中醫辨證與相關概念

肺氣不足可進一步發展或與其他證候相兼,例如:

  • 肺脾氣虛:兼見食少、腹脹、便溏等脾虛症狀。
  • 肺腎氣虛:伴隨腰膝酸軟、呼多吸少等腎不納氣之象。
  • 氣陰兩虛:若兼陰虛,可見乾咳無痰、潮熱盜汗等。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以補益肺氣為主,常用方劑如補肺湯(《永類鈐方》)、玉屏風散(《醫方類聚》)等,藥物多選用黃芪、黨參、白朮、五味子等益氣固表之品。若兼他證,則需配伍健脾、益腎或養陰之藥。

肺氣不足的調理需注重緩補,逐步恢復肺臟功能,並避免過勞或外邪侵襲,以防氣虛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