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氣不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氣不宣

肺氣不宣為中醫病證名,指外邪侵襲體表,導致肺氣宣發功能受阻的病理狀態。肺主宣發肅降,外合皮毛,司呼吸而開竅於鼻。當風寒之邪客於肌表,皮毛腠理閉塞,肺氣失於宣通,則引發一系列外感症狀。

病因病機
風寒外束為肺氣不宣的主要病因。寒性收引,風性輕揚,二者相合,易襲陽位,首犯肺衛。肺為嬌臟,主宣發衛氣於體表,若外邪鬱閉皮毛,衛陽被遏,肺氣不得宣散,則氣機壅滯,津液輸布失常,進而出現表證與肺系症狀。

臨床表現
肺氣不宣的典型症狀包括:

  • 鼻塞聲重:因肺竅不利,鼻為肺之門戶,氣道受阻則鼻息不暢。
  • 噴嚏頻作:肺氣上逆,欲驅邪外出之象。
  • 喉癢咳嗽:肺氣上逆,咽喉為肺之通道,邪擾則癢而咳。
  • 無汗或汗出不暢:寒邪束表,腠理緊閉,衛陽被鬱,汗孔不開。
  • 惡寒發熱:正邪交爭於表,衛陽抗邪則發熱,寒邪外襲則惡寒。
  • 舌苔薄白,脈浮緊:屬風寒表證之典型舌脈。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宣肺解表為原則,重在疏風散寒、開泄腠理,使肺氣得以宣暢。常用方劑如:

  • 杏蘇散:適用於風寒輕證,宣肺化痰兼顧。
  • 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專攻宣肺平喘,針對咳喘明顯者。
  • 止嗽散:風邪偏盛,咳嗽為主症時加減運用。

辨證要點
肺氣不宣需與肺氣虛痰濕阻肺等證鑑別:

  • 肺氣虛多見氣短乏力、自汗,無表證;
  • 痰濕阻肺則以痰多黏膩、胸悶為特徵,無風寒外束之象。

相關理論延伸
《黃帝內經》云:「形寒寒飲則傷肺」,強調外寒與內飲皆可導致肺氣失宣。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認為肺氣不宣若遷延不癒,可能化熱成肺熱壅盛,或轉為痰飲內停,故早期解表宣肺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