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氣不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氣不利
定義
肺氣不利為中醫病證名,指肺臟宣發、肅降及通調水道的功能失調,導致氣機運行與水液代謝障礙。肺主一身之氣,司呼吸,又為「水之上源」,故肺氣不利時,不僅影響呼吸功能,亦可能引發水液停聚之證。
病因病機
- 外邪犯肺:風寒、風熱或燥邪侵襲肺衛,阻遏肺氣宣降。
- 痰濕內阻:脾虛生濕,痰濕上犯於肺,壅塞氣道。
- 情志失調:憂悲過度,氣機鬱滯,肺失宣肅。
- 久病體虛:肺氣虧耗,推動無力,宣降失常。
臨床表現
- 呼吸系統:鼻塞、咳嗽、氣喘、胸悶,甚則呼吸急促。
- 水道失調:小便短少、顏面或肢體浮腫,此因肺失通調,水液下輸膀胱受阻。
- 氣機不暢:咽喉不利、聲音嘶啞,或見痰多黏稠。
治法與方藥
治則以 宣通肺氣、調暢氣機 為主,依病因配伍相應藥物:
- 風寒束肺:宜辛溫解表,方如 杏蘇散 或 三拗湯。
- 痰濕阻肺:宜化痰燥濕,方用 二陳湯 合 三子養親湯。
- 肺氣鬱滯:宜開鬱理氣,選 柴胡疏肝散 加桔梗、杏仁。
- 肺氣虛弱:宜補益肺氣,方選 補肺湯 或 玉屏風散。
相關概念辨析
- 與「肺氣不宣」之異同:肺氣不利涵蓋範圍較廣,包含宣發、肅降雙向失調;肺氣不宣偏重於外邪束表、宣發受阻,以表證為主。
- 與「肺失肅降」之關聯:肺氣不利嚴重時,可進一步導致肅降無權,出現咳逆氣促、水腫等證。
中醫理論延伸
肺氣不利若久未調治,可能影響他臟:
- 累及於脾:水濕不化,形成痰飲。
- 波及於腎:水液代謝失常,加重水腫。
此證體現中醫「肺為嬌臟」及「肺主行水」的生理特性,治療時需兼顧氣與水的平衡。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