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氣是中醫學中重要的生理概念,主要涵蓋肺臟的功能活動及其所主之氣,可分為以下三個層面闡釋:
一、肺的生理功能活動
肺氣主司呼吸、宣發肅降,為五臟氣機升降之樞紐。其功能體現於:
- 主呼吸:肺氣推動呼吸運動,使清氣(自然界之氣)吸入,濁氣排出,維持氣體交換。《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天氣通於肺」,即強調肺為氣之主。
- 宣發肅降:
- 宣發:肺氣向上向外布散水穀精微與衛氣,滋養肌表,調節汗孔開闔。
- 肅降:肺氣向下輸布津液至臟腑,並推動廢物下傳至膀胱、大腸。此功能失常可致咳嗽、喘逆。
- 通調水道:肺為「水之上源」,其氣機通暢與否直接影響水液代謝,若肺氣壅滯則見水腫、痰飲。
二、肺所主之氣(呼吸之氣)
肺氣涵蓋吸入之清氣與呼出之濁氣,為宗氣生成的重要基礎。《靈樞·邪客》指出:「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此氣由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穀精氣結合而成,主司呼吸與推動血行。
三、肺之精氣
《靈樞·動輸》提及:「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註於肺。」此處「肺氣」指肺所藏之精氣,源於脾胃化生的水穀精微,上輸至肺後與自然清氣相合,形成維持生命活動的根本之氣。肺氣充足則皮毛潤澤、抗邪力強;虛弱則易感冒、氣短聲低。
肺氣與他臟關係
- 肺與脾:脾土生肺金,脾虛則肺氣不足,易見痰多、倦怠。
- 肺與腎:肺主呼氣,腎主納氣,兩者協調則呼吸深長。若腎不納氣,則呼多吸少,發為虛喘。
- 肺與大腸:肺氣肅降助大腸傳導,肺熱可致便秘,反之大腸積滯亦影響肺氣宣發。
肺氣失常的常見表現
- 肺氣虛:聲低氣短、自汗畏風。
- 肺氣壅滯:胸悶咳喘、痰多黏稠。
- 肺氣上逆:咳嗽劇烈、喘息不得平臥。
肺氣之調攝重在「養陰潤燥」與「補益脾土」,如《醫宗必讀》強調「培土生金」之法,通過健脾以充肺氣。此外,呼吸導引(如六字訣中的「呬」字訣)亦為傳統養肺氣之術。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