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平

肺平為中醫脈學名詞,指肺臟功能調和時所呈現的正常脈象。《素問·平人氣象論》記載:「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此描述生動勾勒出肺平脈的特徵:脈來輕柔緩和,如同榆莢飄落般輕盈舒緩,既不過於浮散,亦不顯得沉緊,反映肺氣宣發肅降的生理狀態。

從中醫理論分析,肺主氣、司呼吸,為五臟之華蓋,其脈象特點與氣機升降密切相關。肺平脈的「厭厭聶聶」之象,意指脈搏節律均勻,來去從容,體現肺氣充沛、宣肅有度。而「如落榆莢」之喻,更強調其脈勢柔和流利,符合肺臟「嬌臟」的特性——既需輕清以布散衛氣,又當斂降以通調水道。

肺平脈的形成與肺的生理功能相呼應:

  1. 主宣發肅降:肺氣宣發則脈略浮,肅降則脈趨緩,二者平衡故脈現「厭聶」之態。
  2. 通調水道:肺為水之上源,其脈柔和亦反映津液輸布無阻。
  3. 朝百脈:肺助心行血,脈象從容間接體現氣血調和。

此脈象若結合四時,秋季屬金,應於肺,此時健康者脈稍浮而柔滑,正合「平肺脈」之徵。歷代醫家如王叔和《脈經》亦延續此論,指出肺脈當「浮短而澀」,然其「澀」非病態,實為津液收斂之象,與《素問》「榆莢」之喻異曲同工。

肺平脈的辨識,須與病脈相鑑別:肺病脈可見浮而無力(肺氣虛)、浮緊(風寒束肺)、浮數(風熱犯肺)等,皆偏離「厭厭聶聶」之平衡。故掌握肺平脈象,不僅為診察肺系疾病的基礎,更是判斷整體氣機協調與否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