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脾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脾鬱
定義與病機
肺脾鬱屬中醫「五臟鬱證」之一,首見於《類證治裁》,指因情志不暢、氣機鬱滯,導致肺脾兩臟功能失調的病理狀態。肺主氣司呼吸,脾主運化水穀,二者共司氣血津液之生成與輸布。若情志抑鬱,肝氣先鬱,木鬱乘土則傷脾,子盜母氣則累肺,形成肺脾同病之鬱證。
臨床表現
- 氣虛鬱結:胸悶短氣、咳聲低弱、食少腹脹、肢體倦怠。
- 營血虧損:肌肉消瘦、面色萎黃、唇甲色淡,甚則毛髮枯槁,此因脾失健運,肺失宣降,營衛化生不足所致。
- 痰濕內阻:若兼痰鬱,可見喉間痰黏、大便溏滯,舌苔白膩。
治法與方藥
《類證治裁》主張以「養營湯」加減治之,原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具益氣補血、調和營衛之效。針對肺脾鬱:
- 去桂心:防辛溫助火,加重陰血耗傷。
- 減熟地黃:避其滋膩礙脾,影響中焦運化。
若氣鬱甚者,可佐柴胡、香附疏肝理脾;痰濕明顯者,加陳皮、半夏化痰燥濕;若兼陰虛內熱,酌加沙參、麥冬潤養肺脾。
與他證鑑別
- 肝鬱脾虛:以脅脹、情緒波動為主,方選逍遙散。
- 心肺氣鬱:突出心悸、胸痛,宜用甘麥大棗湯合栝蔞薤白湯。
肺脾鬱特徵在於氣血兩虛與運化失司並見,病位重心在太陰(肺脾)。
相關理論延伸
此證體現中醫「五行相生」與「整體觀念」:
- 土不生金:脾虛無法滋肺,致肺氣更虛。
- 母子同病:肺(子)氣鬱久,反耗脾(母)氣,形成惡性循環。
治療需標本兼顧,解鬱同時補益肺脾,恢復氣血生化之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