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脾氣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脾氣虛

肺脾氣虛為中醫病證名,指肺氣與脾氣同時虛弱的病理狀態。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主宣發肅降;脾主運化,統攝血液,為氣血生化之源。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亦相互影響。肺氣虛則宣降失常,脾氣虛則運化失職,二者並虛則氣機升降失調,水穀精微不得輸布,痰濕內生,形成虛中夾實之證。

病因病機

  1. 勞倦過度:長期勞累或思慮過度,損傷脾氣,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肺氣失養。
  2. 久病耗傷:慢性咳嗽、喘證等肺系疾病日久,肺氣虧虛,子病及母,累及於脾。
  3. 飲食失調:過食生冷或飢飽無度,損傷脾陽,脾失健運,水穀不化,肺氣失充。
  4. 外感失治:外邪襲肺,宣降失常,久則肺氣虛弱,影響脾之運化功能。

臨床表現

  • 肺氣虛證:氣短懶言,聲低息微,咳嗽無力,易感外邪,自汗畏風。
  • 脾氣虛證: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大便溏薄,肢體倦怠,面色萎黃。
  • 共同見症:舌淡胖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若兼痰濕內停,可見痰多稀白、胸悶脘痞。

證候分析
肺氣虛則衛外不固,腠理疏鬆,故易感外邪;宣降無權,故氣短咳喘。脾氣虛則運化遲滯,水穀不化,故見食少便溏;氣血生化不足,肌膚失養,故面色無華、肢體乏力。舌脈之象皆為氣虛之徵。

治法與方藥
治宜補益肺脾,益氣固表,方選六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加黃耆、山藥等。若兼表虛自汗,可合玉屏風散(黃耆、白朮、防風);若痰濕偏盛,酌加蒼朮、厚朴以燥濕化痰。

相關概念辨析

  • 肺脾兩虛:廣義泛指肺脾功能失調,包括氣虛、陰虛等;肺脾氣虛則專指氣分虛損。
  • 土不生金:脾(土)虛不能滋養肺(金),為肺脾氣虛之病機核心,治療當以培土生金為法。

此證多見於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消化功能紊亂或體質虛弱者,臨床需辨明虛實主次,標本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