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脾兩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脾兩虛

肺脾兩虛為中醫證候名,屬氣虛證範疇,指肺氣與脾氣俱虛的病理狀態。肺主氣司呼吸,脾主運化水穀精微,二者於生理上關係密切。肺氣依賴脾運化的水穀精氣以充養,而脾的運化功能亦需肺氣的宣發肅降協調,故有「脾為生氣之源,肺為主氣之樞」之說。

病因病機

  1. 母病及子:脾屬土,肺屬金,土能生金。若脾氣虛弱,運化失職,水穀精微不足,則肺失所養,導致肺氣虛衰。
  2. 子盜母氣:肺氣久虛,宣降失常,氣機不暢,進而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耗傷脾氣。
  3. 外感內傷:久咳傷肺,或勞倦、飲食不節損脾,皆可致肺脾兩臟氣虛。

臨床表現

  • 肺氣虛證:久咳不止,咳聲低弱,痰多清稀,短氣自汗,易感外邪。
  • 脾氣虛證:食慾不振,腹脹便溏,肢體倦怠,面色萎黃。
  • 兼夾證候:若水濕不化,可見足跗浮腫;氣虛及陽,則畏寒肢冷。舌淡胖有齒痕,苔白滑,脈虛弱或沉細。

治法與方藥

治宜補脾益肺,培土生金,常用方劑如:

  • 六君子湯(《醫學正傳》):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健脾益氣,燥濕化痰。
  • 參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山藥、蓮子、砂仁等,補脾益肺,滲濕止瀉。
  • 補中益氣湯(《脾胃論》):黃耆、升麻、柴胡,升陽舉陷,適用於氣虛下陷兼肺脾不足者。

臟腑關係與病理影響

肺脾兩虛易致水液代謝失常,因肺主通調水道,脾主運化水濕,二臟氣虛則水濕內停,聚而生痰,故臨床多見痰飲、水腫之證。此外,氣虛日久可累及於腎,形成「肺脾腎三臟俱虛」,加重病情。

此證常見於慢性咳嗽、哮喘、泄瀉、虛勞等疾病,需辨明虛實夾雜,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