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瘧

肺瘧為中醫病證名,屬五臟瘧之一,首載於《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其病因多由外感瘧邪,內舍於肺,導致肺氣失宣,營衛失調,陰陽相爭而發病。

臨床表現
肺瘧之典型症狀為「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患者先覺心中寒冷,繼而寒戰劇烈,寒罷則發熱,熱退後易出現驚恐不安之狀,甚或幻視,如見異物。此因肺主氣,瘧邪客肺,擾亂神明,故見精神異常。

病機分析
肺為華蓋,主一身之氣,瘧邪侵肺,則肺氣鬱閉,衛陽受阻,故初起心寒;邪正相爭,陽氣奮起抗邪,故寒後發熱;熱擾心神,則善驚、幻視。此證與肺經氣血失和密切相關,亦涉及心營受擾。

治法與取穴
《內經》提出「刺手太陰、陽明」,即針刺肺經(太淵、列缺等)與大腸經(合谷、曲池等)穴位,以宣通肺氣、調和營衛。後世醫家亦主張結合藥物治療,如《張氏醫通》提及可用「桂枝加芍藥湯」加減,以疏解肺邪、安神定驚。

與其他瘧證之區別
肺瘧與其他五臟瘧(如心瘧、肝瘧)皆屬內傷瘧疾,然肺瘧特徵在於寒熱交替伴心神症狀,與心瘧之「煩心甚」、脾瘧之「寒熱腹痛」有別,臨床須詳辨臟腑病位。

古籍補充
《醫宗金鑒》進一步闡釋:「肺瘧寒熱交作,神識昏亂者,乃邪熱乘肺,上干清道。」強調肺氣失肅對神志的影響,與《內經》所述互為印證。

此證雖以針刺為主,然歷代醫家亦重視辨證用藥,後世溫病學派更從「邪伏膜原」角度補充治法,豐富其理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