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募
肺募為中醫學中與肺臟相關的重要穴位,主要有兩種所指:
一、指中府穴
肺募首見於《難經》,其中記載:「肺俞在背第三椎,募在中府。」此處的「肺募」即指中府穴,為肺之募穴。募穴是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特定穴位,中府穴作為肺募,具有調節肺氣、宣肺止咳之效。
中府穴位於胸前壁外上方,雲門穴下1寸,平第一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處。此穴屬手太陰肺經,同時為肺經與脾經的交會穴,主治咳嗽、氣喘、胸痛等肺系疾患,亦可用於改善肩背痛等症狀。臨床上常以針刺或艾灸刺激此穴,以達宣肺理氣之效。
二、經外奇穴之肺募
另有一肺募穴,屬經外奇穴,見於《千金要方》。書中記載:「小兒暴癇……若腹滿短氣轉鳴,灸肺募,在兩乳上第三肋間宛宛中,懸繩取之,當瞳子是。」此肺募位於前胸第二肋間隙,距胸正中線約1.5寸處,與中府穴位置相近但不同。
此穴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癲癇、氣逆胸悶等症,古法多以艾炷灸3至5壯。因其定位特殊,後世醫家較少使用,但仍具參考價值,尤其在小兒急症處理上,可作為輔助療法。
中醫理論與肺募的關係
肺募(中府穴)在中醫理論中與肺俞穴(位於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前後相應,形成「俞募配穴法」。此配穴法強調透過刺激胸腹與背部的特定穴位,調和臟腑氣機。肺主氣司呼吸,肺募穴的運用可加強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對於氣虛、氣逆或痰濕阻肺等證候均有調理作用。
此外,肺募穴與其他肺經穴位(如太淵、列缺)配合使用,可增強療效,例如治療慢性咳嗽時,可搭配肺募以強化理氣效果。
總之,肺募在中醫針灸與臟腑理論中佔有重要地位,無論作為募穴或經外奇穴,皆體現中醫對肺系疾病的獨特治療思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