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鳴
肺鳴為中醫證名,指因氣機鬱滯、肺氣不利所致之喘鳴有聲的症狀。此名首見於《素問·痿論》:「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王冰註解云:「肺藏氣,氣鬱不利,故喘息有聲。」明確指出肺鳴之病機與情志失調、氣機鬱結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肺鳴之發,多緣於情志內傷,如憂思悲鬱、所求不遂,導致氣機壅滯,肺失宣降。肺主一身之氣,司呼吸,若氣鬱於肺,則呼吸不利,痰氣交阻,發為喘鳴。此外,外邪犯肺、痰飲內停,或久病肺虛,亦可引發肺鳴,然其病機核心仍在氣機失調,肺氣不得宣暢。
臨床表現
肺鳴以呼吸時喉間有聲為主要特徵,其聲或如鼾鳴,或似痰阻,常伴胸悶氣短、咳嗽喘息等症。若因情志所致者,多兼見脅脹、善太息、情緒抑鬱等肝氣鬱結之象;若因痰飲為患,則痰多黏稠、舌苔膩;若肺氣虛弱,則鳴聲低微、動則加劇。
辨證論治
-
氣鬱肺鳴
- 證候:喘鳴聲促,胸脅脹滿,情志不舒時加重,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 治法:疏肝解鬱,宣肺降氣。
- 方藥: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朴湯加減,酌加杏仁、蘇子以降氣平喘。
-
痰阻肺鳴
- 證候:喉中痰鳴,咳痰黏稠,胸膈滿悶,舌苔白膩,脈滑。
- 治法:化痰降氣,開鬱利肺。
- 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痰熱者加黃芩、瓜蔞以清化熱痰。
-
肺虛肺鳴
- 證候:喘鳴聲低,氣短乏力,易汗出,舌淡,脈弱。
- 治法:補益肺氣,斂肺定喘。
- 方藥:補肺湯合生脈散,虛甚者可加蛤蚧、胡桃肉以納氣歸腎。
古籍論述
除《素問》外,《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亦提及「肺鳴」屬氣逆之候,當辨虛實;《證治準繩》則強調「鬱怒傷肝,肝氣上逆乘肺」所致肺鳴,需調肝為先。歷代醫家多從氣機鬱滯、痰氣搏結立論,治療注重調暢氣機,使肺復其宣降之職。
肺鳴一證,雖以「鳴」為標,然其本在氣機失調,故臨證需審因論治,或疏肝、或化痰、或補虛,總以恢復肺氣宣肅為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