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脈
在中醫學中,「肺脈」一詞具有雙重涵義,既指肺臟所屬的經脈,亦指反映肺臟功能狀態的脈象。以下分述之:
一、肺臟的經脈:手太陰肺經
肺脈為手太陰肺經的簡稱,屬十二正經之一,起於中焦(脾胃),下行絡大腸,復返上行過膈屬肺,再沿氣管至喉部,橫出腋下,沿上肢內側前緣下行,止於拇指橈側端的少商穴。
《素問·咳論》提及:「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說明外感寒邪或飲食生冷,可通過肺經內傳於肺,導致肺氣失宣,引發咳嗽、氣逆等症。肺經氣血運行通暢與否,直接影響肺司呼吸、主宣發肅降的功能。
二、肺臟的脈象
肺脈亦指診脈時反映肺臟氣血狀態的脈象特徵。根據《脈經》所述,健康的肺脈應呈現「浮澀而短」之象,即脈位淺表(浮)、流利中略帶遲滯(澀)、脈動範圍較短(短),此為肺平脈,提示肺氣調和。
若肺脈異常,則可判斷病變:
- 肺脈浮數:多見於風熱犯肺,症見發熱、咽痛。
- 肺脈沉緊:常見於寒邪束肺,引發咳喘、痰白。
- 肺脈洪大:或為肺熱熾盛,伴隨咯黃痰、胸痛。
- 肺脈細弱:多屬肺氣虛虧,易見氣短、自汗。
肺脈與寸口脈診關係密切,右手寸部(寸關尺之「寸」)專候肺與胸中,故臨床常結合脈位與脈形變化,綜合辨析肺系疾病。
三、肺脈與整體氣機的關聯
肺為「相傅之官」,主一身之氣,其脈象不僅反映本臟狀態,亦能體現全身氣機升降。例如:
- 肺脈過浮,可能兼見衛表不固;
- 肺脈過沉,或暗示氣機鬱滯。
此外,肺脈與大腸經相表裏,若肺脈壅滯,可影響大腸傳導,出現便秘或泄瀉,此乃「肺與大腸相表裏」之體現。
綜上,肺脈在中醫診斷與經絡理論中佔據核心地位,既是氣血運行的通道,亦是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