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絡損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絡損傷
肺絡損傷為中醫病機名詞,指因肺臟陰液耗損或外邪侵襲,導致肺中絡脈受損,引發咳血、咯血等症狀。此證多與「肺燥傷陰」或「久咳耗氣」相關,其病理特點在於燥熱之邪易傷陽絡,或陰虛火旺灼傷脈絡,如《金匱要略》所言:「極寒傷經,極熱傷絡」,強調外邪性質與經絡損傷的關聯性。
病因病機
- 燥熱傷絡:
肺為嬌臟,喜潤惡燥。外感溫燥之邪,或內生虛火,均易灼傷肺絡。燥屬陽邪,其性乾澀,易耗津液,使絡脈失潤而脆裂,如《臨證指南醫案》提及「燥自上傷,先犯肺衛,繼則損絡」。臨床可見痰中帶血、血色鮮紅,伴咽乾口燥。 - 久咳損絡:
咳嗽劇烈或日久不癒,氣機上逆過度,牽動肺絡,導致絡破血溢。此類證候常見於肺陰虛或肝火犯肺者,因陰虛內熱或火性上炎,加重絡脈損傷。 - 陰虛絡熱:
肺腎陰虛,虛火內熾,燔灼肺金,使絡脈失養而脆弱,血不循經。此類患者多見顴紅、夜間咳甚,痰血相兼。
治法與方藥
- 清金降火:
針對燥熱或實火傷絡,治宜清肺瀉火、涼血止血,方如「瀉白散」合「十灰散」,或加用黃芩、桑白皮等清肺熱之品。 - 清絡養陰:
若屬陰虛絡傷,需滋陰潤肺、寧絡止血,方選「百合固金湯」加減,輔以阿膠、白及等養陰止血藥。 - 化瘀通絡:
若反覆咳血致瘀熱互結,可佐少量丹皮、茜草等化瘀通絡之品,但需避免過用辛燥傷陰。
古籍論述
《醫宗金鑒》指出:「咳血之證,多因肺絡損傷,或由火旺,或由陰虛。」強調辨證需分虛實。清代《血證論》進一步闡述:「絡傷則血溢,治絡當以甘涼潤降為主」,提示調理肺絡需注重柔潤之性。
肺絡損傷之證,須結合整體辨證,區分外感內傷、虛實寒熱,方能精準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