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咳

肺咳為中醫病證名,屬咳嗽之一,主要因肺臟功能失調或外邪侵襲肺經所致。其特徵為咳嗽伴有喘息聲,嚴重時甚至可能出現咯血。根據病因與症狀差異,肺咳可分為不同類型,治療亦需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

肺咳的成因多與肺氣宣降失常相關,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

  1. 外感寒邪:寒邪束表,肺氣壅遏不宣,導致咳嗽氣逆、喘息有聲,甚則傷及肺絡而咯血。
  2. 肺虛火旺:肺陰不足或氣虛日久,虛火內生,灼傷肺絡,亦可見咳血、痰黏難咯等症。

此外,《諸病源候論》將肺咳列為「十咳」之一,描述其特徵為咳嗽時牽引頸項,並唾涎沫,此類多與痰飲內停或氣機不暢有關。

臨床表現

根據古籍記載,肺咳的主要症狀包括:

  • 咳嗽伴喘息,呼吸有聲(《素問·咳論》)。
  • 嚴重時咯血,或因肺絡受損而見痰中帶血。
  • 部分患者咳嗽時牽引頸項,並有涎沫排出(《諸病源候論》)。

辨證分型與治法

  1. 風寒襲肺

    • 證候:咳嗽聲重、痰白清稀,兼惡寒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
    •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 方藥:麻黃湯(《傷寒論》)加減,以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2. 肺熱壅盛

    • 證候:咳嗽氣粗、痰黃黏稠,或見咯血,口乾咽痛,舌紅苔黃,脈數。
    • 治法:清瀉肺熱,止咳平喘。
    • 方藥: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加減,配合黃芩、桑白皮等清肺之品。
  3. 肺陰虧虛

    • 證候: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咽乾音啞,午後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 治法:滋陰潤肺,寧嗽止血。
    • 方藥:百合固金湯(《慎齋遺書》)或人參補肺湯(《醫宗金鑒》),以養陰清熱、益氣生津。
  4. 痰飲內停

    • 證候:咳嗽痰多、色白黏膩,胸悶氣促,咳時牽引頸項,唾涎沫。
    • 治法:化痰逐飲,理氣止咳。
    • 方藥: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苓甘五味薑辛湯(《金匱要略》),以溫化寒痰。

相關概念

  • 肺經咳嗽:指咳嗽病位主要在肺經,與肺咳概念相近,但更強調經絡辨證。
  • 十咳:為隋代《諸病源候論》提出的十種咳嗽分類,肺咳為其中之一,多與痰飲、氣逆相關。

肺咳的治療需根據具體病機選方用藥,外感者宜宣散,內傷者宜調補,兼痰火者當清化,以恢復肺氣宣降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