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絕
肺絕為中醫五臟絕候之一,指肺氣衰竭、功能喪失的危重證候,多見於疾病末期或臟氣將絕之時。其臨床表現與病機可分為兩類:
一、肺氣絕之脈證
肺主氣司呼吸,肺氣絕則氣機敗絕,呼吸功能嚴重受損,常見以下表現:
- 氣喘不休:肺失肅降,氣逆不返,呼吸急促而難以平復。
- 口張氣出而不還:肺氣渙散,吸氣無力,僅見呼氣,此為「真臟脈見」之兆。
- 面赤汗出發潤:肺氣外脫,陽氣浮越於上,故面赤;津液隨氣外泄,故汗出如油、髮膚濕潤。
- 無寸口脈:肺朝百脈,肺氣絕則脈道不通,尤以右寸脈(肺脈)消失為關鍵徵象。
古籍記載:
- 《中藏經》云:「面赤,無右寸脈者,肺絕也。」
- 《註解傷寒論》指出:「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
- 《脈經》進一步描述:「病人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但氣出而不還。」
二、中風脫證之肺絕
肺絕亦可見於中風脫證,屬臟氣衰敗之危候:
- 鼾睡聲如雷:肺主氣,氣絕則呼吸失司,痰濕壅滯氣道,故鼾聲沈重。
- 自汗不止:肺合皮毛,肺氣脫則衛外不固,腠理開泄而大汗淋漓。
如《醫林繩墨》提及:「鼾睡自汗者,肺絕也。」《醫宗必讀》亦載:「聲如鼾,肺絕。」此類證候多與元氣暴脫相關,預後極差。
病機與理論基礎
肺絕的成因多與久病耗氣、邪盛正衰,或急症導致肺氣驟絕有關。肺為嬌臟,主宣發肅降,若氣機閉絕,則百脈無以朝會,五臟失其濡養,終至陰陽離決。此證屬「真臟病」範疇,古籍多強調其「死不治」之特性,如《內經》所言:「真肺脈至,如以毛羽中人膚,色赤白不澤,毛折乃死。」
肺絕之辨證,需結合脈象、呼吸、汗液及神志變化,為中醫判斷預後與病勢轉歸的重要依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