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疽
肺疽為中醫病名,指因飲酒過度或飲食不節,導致熱毒內蘊、損傷肺胃,進而引發吐血之證。此病名首見於《備急千金要方》,並於《聖濟總錄》中稱作「肺癉」,後世醫家如《醫鈔類編》亦援引張仲景之論,指出酒客咳嗽吐血者多屬此證,強調其與過度飲酒之密切關聯。
病因病機
肺疽之成因,主要與酒毒濕熱內蘊有關。長期嗜酒或暴飲無度,酒性辛熱,易傷肺胃之陰,濕熱鬱蒸,灼傷脈絡,致使血不循經,上逆而為吐血。《千金要方》提及,患者常於酒後出現胸膈滿悶、煩躁不安,繼而嘔吐鮮血,血量可達「一合、半升、一升」不等。此證與「傷酒吐血」相關,皆因酒毒熾盛,上攻肺絡所致。
臨床表現
肺疽典型症狀為:
- 吐血:多於飲酒後發作,血色鮮紅或暗紅,量多少不一,或夾雜食物殘渣。
- 胸膈痞滿:酒毒鬱結中焦,氣機不暢,故見胸悶、脘腹脹痛。
- 咳嗽氣逆:肺胃熱毒上衝,可伴隨咳嗽、氣息粗促,甚則痰中帶血。
- 身熱煩渴:濕熱內蘊,常見口乾舌燥、面赤身熱,舌質紅、苔黃膩。
證候分型
根據病機深淺,肺疽可分為:
- 熱毒熾盛型:以吐血鮮紅、煩躁口渴、脈洪數為主,屬實熱證。
- 陰虛火旺型:久病傷陰,見咯血量少、顴紅盜汗、舌紅少苔,兼虛火之象。
治法與方藥
中醫治療肺疽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大法,並依證型配伍:
- 瀉火解毒:選用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加減,清肺胃之火,解酒毒之鬱。
- 涼血止血:側柏葉、白茅根、茜草等藥直折血熱,配合藕節、三七化瘀止血。
- 養陰潤肺:後期陰傷者,可用沙參麥冬湯或百合固金湯滋陰降火。
古籍論述
《醫鈔類編》引張仲景之言,強調「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指出此證與長期飲酒導致肺絡損傷的關聯性。而《聖濟總錄》將肺疽歸於「肺癉」範疇,進一步闡明其病位在肺,與熱毒上犯有關。
肺疽之辨證,需與「肺癰」「咯血」等區別,前者多伴腥臭膿痰,後者未必因酒毒所致。此證反映了中醫對飲食不節與臟腑損傷的深刻認識,臨床須結合四診詳辨虛實,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