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辨證選穴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辨證選穴法

辨證選穴法為針灸治療之核心取穴原則,以中醫辨證論治為基礎,結合臟腑、經絡理論,針對病機選取相應穴位施治。此法強調「病機同則穴相類」,透過分析證候之本質,確立治療方向,進而選取能調和陰陽、疏通經絡之穴位。

理論依據

  1. 臟腑經絡辨證
    中醫認為疾病乃臟腑功能失調或經絡氣血阻滯所致。辨證時需明確病位(如肝、脾、大腸經)與病性(如寒、熱、虛、實)。例如:

    • 脫肛屬「中氣下陷」者,病機在脾虛氣弱、升舉無力,故取百會(督脈,升提陽氣)、長強(近肛局部取穴)、神闕(溫補元氣)、足三里(補益脾胃),共奏益氣固脫之效。
    • 若脫肛因「大腸濕熱」下迫,則改取大腸俞(背俞穴調腸腑)、天樞(大腸募穴)、上巨虛(大腸下合穴)、承山(足太陽經穴,清泄肛腸濕熱),以通腑瀉熱。
  2. 八綱辨證與選穴
    根據陰陽、表裏、寒熱、虛實,調整穴位配伍。如:

    • 目視昏花屬「肝血不足」者,取肝俞(補養肝血)、太衝(肝經原穴),滋肝明目;若兼「肝陽上亢」,則加風池(潛陽熄風)。
    • 齒痛分虛實:陽明胃火者取合谷、內庭(清瀉實火);「陰虛火旺」者獨取太谿(腎經原穴,滋陰降火),體現「同病異治」。

臨床應用舉隅

  • 呼吸系統
    咳嗽屬「肺寒」者,取肺俞、列缺(宣肺散寒);「肺熱」者改魚際、尺澤(清瀉肺火)。
  • 消化系統
    胃痛「虛寒」取中脘、足三里(溫中補虛);「肝氣犯胃」則加太衝、期門(疏肝和胃)。

配穴思維

  1. 遠近配穴:結合局部與循經遠端取穴,如頭痛取太陽(局部)配外關(少陽經遠穴)。
  2. 俞募配穴:調臟腑氣機,如胃病取胃俞(背俞)配中脘(募穴)。
  3. 五行生剋選穴:如「虛則補其母」,肺虛取太淵(土穴,土生金)。

辨證選穴法體現中醫「整體調節」思想,透過辨明病機與經絡臟腑關聯,靈活組合穴位,以達「疏其血氣,令其條達」之效。歷代醫家如《針灸甲乙經》、《針灸大成》皆載其要,為臨床針灸之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