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驚
肺驚為中醫臟腑驚證之一,首見於宋代《小兒病源方論》,屬小兒驚風之範疇,其病機與肺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此證以驚風發作為主,兼見氣喘、吃水(呼吸急促伴隨痰鳴或吞嚥困難之狀)等肺系症狀,多因外感邪氣、痰熱內擾,或臟腑氣機逆亂所致。
病因病機
- 外邪犯肺:小兒形氣未充,肺衛不固,易感風寒或風熱之邪,邪氣閉鬱肺絡,化熱生風,引動肝風而發驚厥。
- 痰熱壅肺:肺主宣降,若痰熱內蘊,阻塞氣道,肺失清肅,痰熱上擾心神,可致驚風並見喘促。
- 肺氣虛弱:久病或稟賦不足,肺氣虧虛,衛外不固,易受邪侵,氣機升降失常而發為驚證。
臨床表現
- 主證:突然驚厥,四肢抽搐,神識不清。
- 兼證:呼吸急促、喉間痰鳴(吃水)、面色青白或潮紅,或伴咳嗽、鼻翼煽動。
- 舌脈:舌質紅、苔黃膩或白滑,脈浮數或滑數。
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肺驚以「平肝熄風、宣肺化痰」為原則,依證型選方:
- 風熱閉肺:用銀翹散合羚角鉤藤湯加減,疏風清熱、熄風開竅。
- 痰熱壅肺:選用清氣化痰丸合抱龍丸,清熱化痰、鎮驚安神。
- 肺虛風動:以人參五味子湯合天麻鉤藤飲,益氣固肺、平肝定驚。
古籍論述
《小兒藥證直訣》提及:「肺主氣,驚則氣亂」,說明肺驚與氣機逆亂相關;《幼幼集成》進一步指出,小兒驚風「有急有慢,總因痰火內作」,強調痰熱為關鍵病邪。肺驚之證,需結合四診,辨明虛實,方能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