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肺經放血療法詳細解釋

肺經放血療法是一種基於中醫經絡理論的療法,通過對肺經特定穴位進行輕微刺破,釋放少量瘀血,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清熱解毒。此方法操作需要謹慎,適合專業人員或有經驗者進行。


功效

  1. 疏通肺經
    • 排出淤血,改善肺經氣血阻滯引起的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
  2. 清熱瀉火
    • 對肺經實熱症狀(如喉嚨腫痛、咳嗽有黃痰)具有顯著的清熱效果。
  3. 解毒排濕
    • 放血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體內濕氣、寒氣及毒素的排出。
  4. 調節氣血
    • 平衡陰陽,改善氣血瘀滯引起的頭暈、面部潮紅等症狀。
  5. 緩解疼痛
    • 通過疏通肺經,緩解胸背部及相關部位的疼痛和僵硬感。
  6. 提升免疫力
    • 通過調節氣血,改善肺主皮毛的功能,增強身體抵抗力。

操作方法

1. 準備工作

  • 工具:一次性采血針、消毒棉球、無菌紗布、小碗(收集血液用)。
  • 消毒:使用75%酒精或碘伏徹底清潔操作部位。
  • 患者姿勢:患者坐姿或仰臥,保持放鬆。

2. 選取穴位

  • 根據患者症狀選擇適當的肺經穴位(見下文穴道建議)。

3. 操作步驟

  1. 定位穴位
    • 確定所需操作的肺經穴位,並進行酒精或碘伏消毒。
  2. 刺破
    • 使用一次性采血針,在穴位表面快速刺破1~3次,深度以皮膚出血為度(一般僅刺破表皮)。
  3. 擠血
    • 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擠壓穴位,促使少量瘀血排出(通常幾滴即可)。
  4. 止血
    • 用無菌棉球按壓刺破部位,直至停止出血。
  5. 清潔與處理
    • 用酒精消毒針口部位,並貼上無菌敷料防止感染。

4. 操作時間與頻率

  • 時間:每次療程約5~10分鐘。
  • 頻率:一周1次即可,避免頻繁操作。

穴道建議清單

以下為肺經放血常用穴位及其功效:

穴位名稱 位置 功效
少商穴 大拇指指甲根外側0.1寸處 清肺熱,治療喉嚨腫痛、急性咳嗽。
魚際穴 大拇指掌根內側,第一掌骨中點 清肺瀉火,緩解咳嗽、喉嚨痛。
尺澤穴 肘橫紋正中 清熱止咳,緩解氣喘、咽喉炎。
中府穴 鎖骨下方,胸前第一肋間隙外側 治療胸悶、咳嗽、氣喘。

注意事項

1. 適應人群

  • 熱性症狀:適用於喉嚨腫痛、咳嗽痰黃、胸部悶痛等實熱症狀。
  • 氣滯血瘀: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局部疼痛和僵硬。
  • 肺經疾病:針對肺經相關的疾病,如急性咳嗽、鼻炎等。

2. 禁忌人群

  • 孕婦:腹部及腰骶部禁用放血療法。
  • 皮膚病變:刺破部位若有皮膚損傷、感染或疤痕,應避免放血。
  • 凝血功能障礙者:如有出血性疾病或服用抗凝藥物者禁止操作。
  • 虛寒體質者:表現為手腳冰冷、面色蒼白者不宜放血。
  • 精神緊張者:對針刺過度緊張或恐懼者不適合放血療法。

3. 操作安全

  • 嚴格消毒,使用一次性針具,避免交叉感染。
  • 適量放血,過多可能導致虛弱或暈針反應。
  • 若患者出現暈針(頭暈、心悸、出汗),應立即停止操作,讓患者平臥休息,並飲用溫水。

4. 放血後護理

  • 避免感染:保持刺破部位乾燥,避免觸碰污物。
  • 防寒保暖:操作後避免受涼,適量飲用溫水。
  • 觀察反應:若刺破部位持續紅腫或感染,應及時就醫。

5. 頻率建議

  • 放血療法不可頻繁進行,通常每次間隔1~2周,視情況決定。

總結

肺經放血療法是一種有效的中醫治療方法,適用於清熱解毒、疏通肺經、調節氣血。操作時需注意選取合適的穴位,控制放血量,並嚴格做好消毒與護理工作。此療法具有顯著的療效,但需專業人員或有經驗者操作,並根據患者體質和症狀調整方案,確保安全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