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噤」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噤

肺噤為中醫病證名,首見於唐代《備急千金要方》,屬新生兒疾患之一。其主症為嬰兒初生時口噤不開,唇色蒼白,甚則呼吸不暢,啼聲微弱。此證多因胎兒在母體中感受寒邪,或產時寒氣侵襲,導致肺氣閉鬱、經絡不暢所致。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肺主氣司呼吸,開竅於鼻,外合皮毛。新生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若胎中受寒,或產後護理不當,寒邪客於肺衛,可致肺氣壅遏,宣降失常。寒性收引,凝滯氣血,故見口噤不開;唇色蒼白為寒凝血瘀之象。此外,若母體氣血虛弱,胎兒先天稟賦不足,亦易感邪而發病。

相關證候辨析
肺噤與「口噤」症狀相似,然病機有別。口噤泛指牙關緊閉,多因風痰阻絡或熱極生風所致,如破傷風、驚風等;而肺噤特指新生兒因肺氣閉鬱引發之口噤,常伴呼吸異常,病位偏重在肺。古籍中亦提及「臍風噤口」,乃因斷臍不潔,風毒內侵肝經,與肺噤之寒邪犯肺不同。

治法與方藥
傳統治療以溫肺散寒、宣通氣機為主。若屬外寒束肺,可選《千金方》之「甘草湯」或「四逆湯」加減,以溫中散寒;若兼氣血虛弱,可配伍黃耆、當歸等益氣活血。外治法如艾灸肺俞、百會等穴,或以溫熱藥汁擦拭口腔,亦有助通陽開噤。

古籍考據
《備急千金要方》記載肺噤為「小兒初生,客風中臍,流入臟腑……其狀舌強唇青,噤不出聲」,並強調「慎風寒」為預防關鍵。後世《幼幼集成》進一步區分肺噤與其他口噤證候,指出其「氣寒而結」的特質。

肺噤一證,雖臨床少見,然體現中醫對新生兒疾患的細緻觀察,亦反映「肺為嬌臟」及「寒邪致痙」的理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