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津不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津不布

病證名,指肺臟宣發、肅降及通調水道之功能失調,導致津液無法正常輸布至周身。肺為「華蓋」,主氣司呼吸,亦為「水之上源」,其氣機升降與津液代謝密切相關。若肺氣失宣或肺陰虧耗,則津液停滯成痰,或化燥傷津,進而影響皮毛、呼吸及水液運行。

病因病機

  1. 外邪犯肺:風寒、風熱或燥邪侵襲,肺氣壅遏,宣降失常,津液不得布散。
  2. 痰濕內阻:脾虛生濕,痰濁上犯於肺,阻塞氣道,津液凝滯。
  3. 肺陰不足:久病耗傷或燥熱傷肺,肺陰虧虛,津液化生不足,皮毛失潤。
  4. 氣機鬱滯:情志失調或氣滯血瘀,肺氣鬱閉,津行不暢。

臨床表現

  • 皮毛失養:皮膚乾燥、皸裂,毛髮枯槁。
  • 痰飲內停:咳嗽痰多,質黏或清稀,胸悶氣促。
  • 水液代謝異常:面目浮腫,小便不利(甚則「風水」之證)。
  • 燥象:乾咳無痰,鼻咽乾燥,舌紅少津。

治法與方藥

  1. 輕宣潤燥:適用於外燥或肺陰不足。
    • 方例:桑杏湯(風燥傷肺)、清燥救肺湯(燥熱傷陰)。
  2. 宣肺降氣:適用於痰濕壅肺或氣機上逆。
    • 方例:三拗湯合二陳湯(風寒痰濕)、蘇子降氣湯(痰氣上逆)。
  3. 通調水道:兼水腫者,佐以利水滲濕。
    • 方例:越婢加朮湯(風水相搏)。

相關理論延伸

  • 《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津不布即此過程受阻。
  • 與「肺氣虛」「肺陰虛」等證有交叉,但本證側重於津液輸布障礙,常虛實夾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