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積

肺積為中醫五積之一,首見於《難經·五十四難》,其云:「肺之積,名曰息賁。」此病主要因肺氣鬱結,痰瘀互阻,久積成疾,臨床以脅下氣逆、胸背牽引疼痛為主要表現,並伴隨一系列肺氣失調之證候。

病因病機

肺積之形成,多與以下因素相關:

  1. 情志失調:憂思過度,氣機鬱滯,肺失宣降,氣滯血瘀,久而成積。
  2. 外邪侵襲:風寒、燥熱等外邪犯肺,肺氣壅塞,痰濁內生,阻滯經絡。
  3. 臟腑虛損:肺氣虛弱,運化無力,津液停聚為痰,痰瘀互結,積聚成塊。
  4. 飲食勞倦:過食生冷肥甘,損傷脾肺,痰濕內生,久則化熱成瘀。

臨床表現

肺積之典型證候,歷代醫籍記載甚詳:

  • 脅下氣逆:肺氣鬱結,氣機上逆,患者常覺脅下脹滿,氣息不順。
  • 背相引痛:肺居胸中,其經脈行於背部,氣血瘀阻則牽引背痛。
  • 少氣善忘:肺主氣,氣虛則呼吸短促,氣血不足則心神失養,故健忘。
  • 皮寒時痛時癢:肺合皮毛,氣血不暢則皮膚寒涼,瘀阻絡脈則痛癢交替,如《脈經》所云:「皮中時痛,如蝨喙之狀,甚者如針刺,時癢。」
  • 脈象特徵:《脈經》指出肺積之脈「浮而毛,按之辟易」,即輕取浮而無力,重按則散,反映肺氣虛弱兼有鬱滯。
  • 季節性變化:此病多「秋差夏利」,因秋季燥金當令,肺氣易傷;夏季火旺克金,症狀或可稍緩。

治法與方藥

歷代醫家對肺積之治療,注重調氣活血、化痰散結,兼顧扶正祛邪。

  1. 大七氣湯加減:《證治準繩·雜病》以大七氣湯(青皮、陳皮、桔梗、藿香、桂枝、甘草、三稜、莪朮、香附、益智仁)為主方,加桑白皮瀉肺化痰,半夏降逆散結,杏仁宣肺止咳。
  2. 息奔丸:此方專治肺積,多含活血化瘀、理氣化痰之品,如桃仁、紅花、貝母等,以消積散結。
  3. 辨證論治
    • 氣滯為主:宜用柴胡疏肝散加減,理氣解鬱。
    • 痰瘀互結:可選血府逐瘀湯合二陳湯,化痰祛瘀。
    • 肺氣虛弱:配伍補肺湯或玉屏風散,益氣固表。

相關概念辨析

肺積與「息賁」密切相關,《難經》將二者並論,後世醫家多視為同類病證。然息賁更強調氣逆喘促之狀,而肺積則偏重於有形之積聚。此外,肺積需與「肺癰」「肺痿」等鑑別:肺癰為熱毒壅肺成膿,肺痿屬肺葉枯萎,二者病機與肺積之痰瘀積聚有別。

肺積一病,體現中醫對慢性肺系疾病之深刻認識,其治療強調標本兼顧,結合氣血津液之調理,為臨床辨治肺系積聚疾患提供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