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火惡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火惡寒

肺火惡寒為中醫證名,指因肺經火熱內蘊,導致腠理不固而出現惡寒的證候。此證多因肺陰不足,虛火內生,或外邪化熱入裡,灼傷肺津,使肺失清肅,衛外功能失調所致。

病因病機

肺主皮毛,司呼吸,為嬌臟,易受火熱之邪侵襲。若肺火熾盛,火性炎上,灼傷肺陰,則肺氣失於宣降,皮毛開合失常,腠理疏鬆,衛外不固,故見惡寒。此惡寒非外感風寒所致,而是內熱迫津外泄,肌表失於溫煦之象,故常伴隨咳嗽、咽乾等肺熱症狀。

臨床表現

  • 主要症狀:自覺惡寒,但體溫未必升高,甚至可能伴有輕微發熱。
  • 伴隨症狀:咳嗽少痰,或痰黃黏稠,咽喉乾燥疼痛,口乾舌燥,甚則聲音嘶啞。
  • 舌脈特徵:舌質偏紅,苔薄黃或少苔,脈細數或浮數。

治療原則

治宜清肺瀉火、潤燥固表,以恢復肺之宣降功能,使腠理得固,惡寒自除。

常用方劑

  1. 瀉白散加減

    • 組成:桑白皮、地骨皮、甘草(原方粳米可去之)。
    • 加減
      • 加黃芩以清肺熱。
      • 加杏仁宣肺止咳。
      • 加阿膠滋陰潤肺,適用於陰虛明顯者。
  2. 甘桔湯加味

    • 基礎方:甘草、桔梗。
    • 加味:酒黃芩、山梔子清肺火;麥冬、五味子養陰生津;酸棗仁斂肺安神,適用於兼有心煩失眠者。
  3. 其他配伍

    • 若兼痰熱,可加瓜蔞、貝母化痰止咳。
    • 陰虛甚者,酌加沙參、玉竹滋養肺陰。

鑑別診斷

肺火惡寒需與以下證候區分:

  • 風寒表證:惡寒明顯,伴發熱、無汗、頭痛身痛,脈浮緊,苔薄白。
  • 陽虛惡寒:畏寒肢冷,倦怠乏力,脈沉遲,舌淡胖。
  • 氣虛惡寒:動則汗出,易感風邪,脈弱無力。

總結

肺火惡寒屬內傷發熱範疇,其特點為「本熱標寒」,治療當以清肺潤燥為主,佐以固表,不可誤用辛溫發散之品,以免助火傷陰。臨證時需細辨舌脈,結合全身症狀,方能準確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