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肺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肺黃(病名)
肺黃屬中醫「三十六種黃」之一,為黃疸病證中與肺臟功能失調相關的特定類型。其病機多因肺熱鬱蒸、氣血失和,或外邪侵襲肺衛,導致濕熱內蘊,燻發肌膚而見黃疸。歷代醫籍如《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皆詳載其證治,以下分述之。


病因病機

  1. 肺熱熾盛:肺主氣司呼吸,若熱邪壅肺,宣降失常,則津液不布,濕熱內生,燻蒸肌膚而發黃。
  2. 外邪侵襲:風熱或濕熱之邪犯肺,肺失清肅,邪鬱化火,上攻頭面,下迫腸腑,繼而引發黃疸。
  3. 氣血瘀滯:肺氣壅塞,血行不暢,瘀熱互結,可見皮膚赤粟紫黑,屬重症。

臨床表現

  1. 頭面五官
    • 眼白泛黃(目白),頭面微腫。
    • 鼻衄(鼻出血)不止,涕多黏稠。
    • 口乾舌縮,舌赤少津(《聖濟總錄》)。
  2. 全身症狀
    • 憎寒壯熱,遍身生赤色粟粒狀疹,若疹色轉紫黑或伴腫脹,提示病勢深重(《太平聖惠方》)。
    • 腹脹胸滿,呼吸急促(上氣),煩渴引飲。
  3. 二便異常:大便不利,或溏滯不爽(濕熱下注)。

古籍治法舉要

  1. 《太平聖惠方》栝樓散
    • 主清肺泄熱,化痰散結。方中栝樓根(天花粉)清熱生津,配伍黃芩、梔子等瀉火解毒,適用於肺熱熾盛之證。
    • 外治法:以瓜蒂末搐鼻,引黃水出,宣通肺竅而泄邪。
  2. 《聖濟總錄》消渴湯
    • 針對肺胃熱盛、津傷煩渴者,以麥冬、知母養陰清熱,茯苓、澤瀉利濕退黃。

辨證要點

肺黃之辨證,首重肺系症狀(鼻衄、咳喘)與黃疸並見,兼察熱象(壯熱、舌赤)及濕鬱(苔膩、腹脹)。若見皮膚粟疹紫黑、呼吸急促,屬肺氣壅極、瘀熱內陷,預後較差,需急予清肺涼血、化瘀退黃之劑。


相關名詞延伸

  • 三十六種黃:中醫對黃疸病的細緻分類,除肺黃外,尚有心黃、肝黃等,均以臟腑辨證為綱。
  • 黃疸:泛指以身黃、目黃、小便黃為主症的疾病,病因含濕、熱、寒、瘀等,肺黃為其特殊類型。

(按:本文據古典醫籍歸納,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